关灯
护眼
字体:

竟不还_不若的马甲【完结+番外】(3)

  老脚夫道:“怕这东西再生事端,那人祖山的老道士设坛做了好一通法事,将尸体镇在黑棺中,棺身四周压满了黄符纸,结果你猜怎么着?”

  “不会镇不住它吧?”

  “欸!那东西煞气重得唷。”老脚夫一脸千真万确,跟他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看见过似的,“先是压棺材的黄符到子时就开始冒黑烟儿,接着朱砂红慢慢变黑,然后就着了,几十道镇尸符瞬间烧成了飞灰!啪一声!”老脚夫一拍大腿,嘴上也“啪”地特别重,唾沫星子横飞,把大家惊完一跳再说,“棺材盖直接掀开!里头人一猛子坐起来!”

  一人道:“诈尸啦!”

  另一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早诈啦,这都诈二回了。”

  “里头动静闹挺大,但是谁也不敢凑到跟前儿去看,毕竟义庄里停放的都是死人,方圆几里肯定都是孤魂野鬼,比山上的坟圈子还邪门儿。所以当时就那老道人在里头,没能拦得住那邪乎东西,又让它去了衙门口敲鸣冤鼓。”

  “连老道士都拿他没办法吗?”

  老挑夫摇摇头:“煞气太重,完全就是一具凶尸,奈何不得哦。”

  “那怎么办?”

  “人祖山那位老道士说,这凶尸执念虽重,却也不到处祸害城里的百姓,只上衙门敲鼓鸣冤,八成是个讲理的,将清白看得比生死还重。所以要想他安生,就得消了他死不瞑目的怨气,洗去他身上的冤屈。”老脚夫盯着一锅咕嘟咕嘟冒泡的米粥,“照办呗,县太爷当夜子时便哆哆嗦嗦升了堂,一帮站桩的衙役在下头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案子得重新彻查,查了半拉月,始终没查出个什么名堂,突然一天半夜,县太爷和几名衙役都在县衙的公堂上悬了梁。”

  众人猝不及防:“啥?当官的上吊了?”

  “这是成悬案了么?”

  “有的老一辈儿琢磨,那东西当时只给了县衙半月为期,因为半月后他就要去阴司报到了。错过了时辰阎王殿不收他魂,以后没办法投胎,会在阳间变成孤魂野鬼。官府既然没能替他申冤,索性就把这些人一起带了走。”老脚夫缓缓道,“也有人说,那阴魂其实一直没散,现在又多添了几条阴魂在衙门里头游荡徘徊。之后朝廷又指派新的县官来北屈赴任,但是走马上任没几天,某日刚断完一桩命案,退堂鼓敲完三下,县老爷从太师椅上站起身,还没走出去几步路,就莫名其妙摔了个倒仰,跟谁在他跟前儿推了他一把似的,后脑勺一猛子磕在三尺法桌的桌角,人当场就没了,格外突然。据说县太爷当时就是走在那死刑犯跪着的青石板上,也正是当年诈尸那位所站的席位。”

  这青石也有讲究,衙门公堂下左右铺着两块,左为原告席,右为被告席。

  老脚夫讲得绘声绘色,也细致入微:“应该又是一桩冤案,所以退堂鼓一敲,县太爷就遭了那徘徊在此的阴间人惩处。再来就是第三任县太爷,判案后直接被公堂上那块‘明镜高悬’的匾额给砸得一命呜呼,此后这地方就变得异常邪性,大白天都阴气森森的,一踏进去后背就飕飕冒凉风儿。接连死了三任县太爷啊,谁还敢不信邪,所以再来的知县便听取山上老道的建议,把县衙从城东挪到了城西,原先的衙门就这么弃置了。”

  老挑夫说到末,早已经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了,觑着铁锅道:“煮烂糊了,快拿碗来盛……”

  几名脚夫听得意犹未尽,纷纷端着碗围着铁锅盛粥,还在七嘴八舌问后续,后续则是随着衙门的搬迁没再继续发生玄乎事儿,死人申冤就逐渐变成了民间传说。

  作者有话说:

  ----------------------

  第2章 青衣客 大河入冬就给冻上了,渡口也没……

  老脚夫掀开挑子里一角遮布,摸出块馍啃了一大口,用力嚼了嚼,鼓着腮帮子避开缺口的碗沿,呼哧呼哧嗦了一口滚烫的米汤。

  一口锅仅仅只下几把米,一人舀一碗,其实碗底只有几颗米粒儿。

  “欸,那个谁,那小丫头,和那位大哥,你们要不要来一碗?”脚夫热情地招呼庙柱旁缩成团的小姑娘,“大冷天儿的,别干嚼馍了,过来喝口热乎的米汤暖和暖和。”

  小姑娘早就冻得手脚冰凉,又被鬼故事吓唬得浑身发寒,犹豫地看着这几个脚夫。

  赶脚的走东窜西,四海为家,在道上遇到形形色色的朋友,很多时候会互相行个方便,况且两碗米汤也不值钱。

  脚夫看出她想喝又顾虑的模样,当即道:“多递俩碗,给他们也喝个热乎。”

  米汤添满碗,脚夫笑容淳朴道:“过来呀。”

  小姑娘征询同意般望向身边的中年男人,待对方轻轻点了点头,她才撑着庙柱直起身,缓缓朝那碗米汤走过去,伸双手捧住。她刚要道谢,脚夫却朝破庙的北角抬了抬下巴:“也帮我给那位送一碗吧。”

  小姑娘点点头,捧着碗转身,她脚步极轻,仿佛怕吵到青衣客似的,待到近前,没来由一阵紧张,酝酿了一下才小声开口:“这位……公子……”

  倚墙的青衣客睁开眼,正过身来。

  当他转过头的瞬间,小姑娘顿时僵在原地,愣愣张着嘴,双眼发直的盯住这张清俊的脸。

  她形容不来,但是打从娘胎起,她就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人,好看到令人心慌。特别是当对方面朝自己时,小姑娘胸腔里似擂鼓一般,叮铃哐啷的狂敲。她忽地红了脸,变成一个小结巴,话都说不利索了:“公……公子……喝……喝口热汤吧……”

  青衣客抬手稳稳接住她捧来的米汤:“多谢。”

  小姑娘瞄到他接土陶碗的那只手,连指关节都是白净无瑕的,再对比自己这双粗糙暗黄的双手,因为经常帮着家里干农活儿,指甲缝和掌纹里都是黑灰,脏兮兮的。

  她瞬间局促不安起来,连忙把手缩进袖中,然而袖管上也满是污渍,甚至已经磨烂了,她突然感到窘迫,指头紧紧绞着袖口,说话更磕巴了:“是……是……赶脚的大叔……让我……让我端给你……”

  青衣客侧首,又对几名脚夫道谢。

  脚夫握着铁勺,大剌剌冲他一摆手,带几分江湖气:“甭客气,出门在外有诸多不便,一碗米汤又不值钱,就是天儿太冷,夜里刮大风更冷,这破庙又四面漏风,喝口热乎的暖暖身子,不然扛不住。”转而又招呼,“丫头,来,端你这碗。”

  “哎哟,”刚刚讲故事的老脚夫瞅着青衣客,眼睛刷地一亮,囫囵咽下去嘴里的馍,由衷赞叹,“公子模样真俊呐。”

  青衣客笑了笑,脚夫闲聊似的问:“一个人赶路么?打哪儿来啊?”

  青衣客微微颔首,答话:“长安。”

  “怪不得,一看公子就气度不凡,原来是从长安来的贵人,走到这儿也挺远的吧,准备到哪儿去呢?”

  青衣客默了片刻,思起方才脚夫们的谈话,遂道:“访友。”

  屋檐下倒挂的一排冰凌正缓缓消融,在寒夜中有节奏的嘀嘀嗒嗒,落在黄土地上洇出几摊阴影似的水痕。

  滴水声对于白日里挑着重担赶了数十里路的脚夫们毫无影响,他们筋疲力尽,在破庙背风的墙根儿下挤成一团,个个蜷着身子,裹着粗布麻衣倒头就睡,不一会儿破庙里便鼾声四起,此起彼伏地响了大半宿。

  青衣客耳力极好,身处这样嘈杂的环境注定睡不好觉,他靠墙而坐,在黑暗中睁开眼睛,听见斜对面传来衣料摩擦的轻响——那面色灰白瘦脱了相的中年男人推醒身边的小姑娘,压低声音悄声唤:“秦三……”

  叫秦三的小姑娘睡眼惺忪,声音有些沙哑:“大哥……”

  中年男人不多废话,自己慢慢撑起身:“起来,走了。”

  秦三揉揉眼,望了望外头已经麻亮的天色,跟着起身。兴许是腿脚蜷久了有些发麻,她支着膝盖骨缓了一阵儿,才去搂身旁的包袱,打个结系在肩头,轻手轻脚地跟着大哥往外走。

  行到门口时,秦三下意识望向墙角的青衣客,破庙里的火堆还燃着一把余火供人取暖,足以照亮每一个角落,只是略显昏暗。秦三这一扭头打望,正好与青衣客撞个对眼儿,就好像偷看人却被当事人逮了个正着,她一阵心虚,赶紧移开视线,快步流星追着中年男人出去。

  青衣客似乎在她最后那道的余光中站起了身,秦三不敢确定,直到走出好远,翻过一座光秃秃的黄土丘,她才有勇气回过头,就见青衣客走在距离她百步之外,第一缕晨曦在他身后扎破了天幕,将青衣客的周身镀上一层浅淡的金光。

  秦三再次看直了眼,甚至有些目眩神迷,完全没留意脚下,被地上一簇干枯的荆条绊了个跟头。

  “哎哟。”经历寒冬腊月的黄土被冻得梆硬,跟石头也差不离,所以她这一跤可摔得不轻松,膝盖一股钻心的剧痛。

  中年男人先她一步,自然没来得及搀扶,转身就见这丫头趴在了地上:“怎的不好好看路,这么大的人了还摔跟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玄学 不若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