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做啥事要的都是一个稳妥。
半夏也是这样想的,她也怕收上来卖不出去,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做生意,心里不免有点虚。
“我们回来的时候遇到石冬青了,他说明天会把我的嫁妆给送过来,不知道是啥时候过来,妈,你到时候接一下。”
张淑芬微微探身:“他说啥了没有?”
半夏拿着筷子的手一顿:“没说什么,只说离婚报告还没下来,还得等等。”
麦冬嘴里包着饭,鼓着腮帮子道:“他还想说啥?说啥都没用了。”
张淑芬白了他一眼:“赶紧吃吧,吃饭都堵不上你的嘴。”说完夹了一筷子鸡蛋在他碗里。
麦冬瘪了瘪嘴,埋头苦干。
下午,半夏还接到了好几起上门买东西的生意,都是本村人,也不知是真的缺,还是想照顾照顾半夏。
乡里乡亲的半夏也没多收人家的钱,每样的价还要比供销社便宜一分。
第23章 城里的买卖(1)
晚上睡觉时,张淑芬进了半夏房间,坐在她床头问:“你手里还有钱不?”
她今天给闺女算了一笔账,这两天就花出去了一百多,收回来没多少,还有之前跑那么远去找小石头花的车费啥的,半夏手里应该没啥钱了。
半夏靠在床头,床里面躺着的是小石头,这小家伙现在都还精神着,见到姥姥来了,一个翻身趴在半夏身上,黑黝黝的眼珠子盯着姥姥看,偶尔还露出无齿的笑。
“还有呢,你放心吧,等明天把收来的东西一卖,就又有进账了。”
半夏没说假话,她手里真的还有钱,结婚时,她爸妈收了石家一百块彩礼,这钱,她爸妈给她陪嫁了五十,还有其他铺盖、背面、衣衫、柜子等嫁妆。
和石冬青结婚一年半,每个月他寄十八块给她,半夏也不小气,真心疼自己的男人,明明知道他在部队啥也不缺,但也怕他冷着饿着,想多关心关心他。
天冷会买毛线织毛衣寄过去,几乎隔上一两个月就会寄一包吃的给他,家里做的,外面买的都有。
半夏自己舍不得吃穿,但从来都没有不舍得给他过。
她用心的经营着两人的婚姻,秉着你真心对我,我也真心对你的想法,以为石冬青也和她一样,可惜……这只是她的想法而已。
她手里的钱虽说也用了些,但也存下了不少,有两百四十多,再加上她爸妈陪嫁的五十,差不多小三百块钱。
去找小石头时,来回的车费和吃饭花了八十五块左右,她手里还剩下两百多块。
半夏给她妈算了一下账,“现钱还有一百多块呢,您放心吧,饿不着我。”
张淑芬听她这样说便道:“等你把屋子里堆的东西卖出去,我才放心。”
“你睡吧。”
见闺女没有把全部身家都压在货上,张淑芬放心的走了出去,手心里捏着的那五十块钱便没拿出来。
……
第二天一早,半夏和麦冬背着背篓、挑着担子出发去镇上赶车。
售票员大姐没想到这么快又见着了他们,次次都拿这么多东西。
“你们这是去城里干啥?去得这么勤,还带这么多东西。”
可不就多吗,本来车就不大,座位前面的地儿都占了大半,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人家肯定有意见。
半夏悄悄的塞了两个早上煮好的鸡蛋给她,小声道:“麻烦你了大姐,东西多了点,这些都是要送到城里去的。”
半夏回答得模模糊糊。
大姐有些不好意思,她在车上干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人给她塞鸡蛋的。
“不好,这样不好。”她手足无措的小声的拒绝,又怕动作太大引起人注意。
半夏直接给她塞衣服两边的兜里,“这有啥不好的,我叫你大姐,是真心把你当大姐呢。”
没买自行车前,售票员大姐要笼络好,毕竟她的东西多,人家要多收些车费也是合理的,但半夏舍不得花这钱。
俗话说得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她就盼着售票员大姐嘴能软些,对她能轻轻放过。
大姐得了半夏的鸡蛋,嘴上是真软了,隔着衣兜摸了摸里面的鸡蛋。
“行,你把我真心当姐,我也就占你便宜真把你当妹子了,妹子,你以后要是需得带个什么东西就和姐说,往车上一放就成了,搭把手的事儿,你人没在都没事儿。”
半夏笑得一脸的灿烂:“嗳!听姐的。”
售票员大姐姓赵,家就住镇上,半夏便叫她赵大姐,一路上赵大姐和半夏说了不少的话,两人聊着聊着关系就更亲近了。
半夏也没瞒着人家,就说在乡下收了些鸡蛋、干货啥的,拿去县城卖看看,也赚点辛苦钱。
赵大姐人还不错,便说这也是个营生,说去县城好卖好,在镇上卖不上价,县城的鸡蛋都比咱镇上贵两三分。
还提醒她最好是去县城的制衣厂门口卖,县里就这一个大厂,其他的都是小作坊,人不多。
半夏谢过她好意。
现在是上班时间,人都在厂里面上着班,去制衣厂门口还不如先去其他地方看看。
县城有一条街,这条街上有好几家国营店,菜店、肉店、副食品店、国营饭店都有,旁边就是挨着很密集的家属院,住了不少的人,人气很旺。
半夏带着麦冬就来了这儿,她以前去她姑家玩的时候,就跟着她姑来这里买过菜。
半夏没有明目张胆的把摊子搭人家店门口,而是守在了街头的必经之路。
巧的事,这样想的人不止有她。
一个是卖菜的,地上铺着的尼龙袋子上摆着水灵灵的大白菜、黄瓜、西红柿。
卖菜的大婶的生意应该不错,地上铺着的尼龙袋上没多少菜了,脚边的背篓也已经空了。
由此可见大婶来得挺早,应该是县城边上的人。
另一个是卖鸡蛋的,不过她东西不多,就一个篮子提着,估摸着也就能装上五十来个鸡蛋。
半夏东西还没放好,人家鸡蛋便卖完了,卖鸡蛋的小媳妇笑眯眯的挎着篮子走了。
半夏便想,这个也很可能是县城边上的人,提着自家的鸡蛋来卖。
卖菜的大婶见到半夏他们带来那么多的东西本来脸色还挺难看,可一看到半夏他们卖的东西和她不一样,脸色便由阴转晴。
没一会儿,周围的住户们就听到了一阵清脆的吆喝声。
“卖鸡蛋咧!”
“鸡蛋、鸭蛋都有,乡下刚收上来的!新鲜着呢!”
“香菇、木耳、核桃,上等的山货咧!”
“数量有限,要买的赶紧哟!”
“大姐,买点鸡蛋吧,便宜又实惠,农家散养的鸡生的蛋,比畜牧场的好。”
“大爷,买点核桃吧,小孩吃了补脑,聪明伶俐上大学,大人吃了健胃,补血润肺延年益寿。”
被叫的大爷本来没想买的,但一听半夏的话,不自觉的便走过来,他弯着腰翻了翻袋子里的核桃,看个头品相都不错便问:“多少钱一斤啊?”
半夏满脸笑容:“一块一斤。”
第24章 城里的买卖(2)
大爷脸上的表情一变,放下手里的核桃摇摇头道:“这都和肉一个价了,太贵了。”
半夏笑道:“大爷,这个营养价值高啊!咱们这儿可不多见,商店里也是很难看到的一次的,这要是在商店里面可不止这个价。”
半夏压碎一个核桃给大爷看,“您看看这里面的肉,金黄金黄的,您再尝尝,满口的核桃香味。”
大爷拿起半个尝了尝味。
见大爷还在犹豫,半夏又道:“大爷,这样吧,我刚开张,给您便宜点,你要是要两斤就给您九毛一斤,你要是要三斤,我就再给你便宜点,八毛一斤!您看怎么样?”
大爷还是没说话,一副想走又舍不得的样子。
半夏苦着脸:“大爷,不能再便宜了,我手里也就这点货,卖完就没有了,这价要是再降我就得亏本了。”
大爷嘟嚷道:“都说这话,亏本谁还做生意,行了,给我称三斤吧,说好的八毛一斤啊。”
半夏赶紧道:“是,还是您老会算,您瞧瞧,一下子给便宜了六毛钱,半斤肉都省出来了。”
麦冬赶紧在一旁称了三斤核桃递给他,
半夏收了钱,笑着招呼道:“大爷,看看还要什么不?我这还有鸡蛋、鸭蛋、香菇、木耳?”
大爷摆了摆手:“不用了,不用了,让家里当家的人买吧,我不管这个。”
说完后,大爷便甩着手走了。
麦冬神色激动的小声道:“姐,算起来,这核桃的利润也不低呢。”
半夏点头,从乡下收东西来城里卖,是要比在城里拿了货去乡下卖的利润要高。
就算是这样半夏也没想过漏掉哪头,她是两边都要抓!
麦冬又道:“你刚才说一块钱一斤的时候把我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