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闲笔集_林叙然【完结】(6)

  他说着从角落里掏出来一个锦盒,将里边儿的墨锭打开给她瞧。闻着便知是上品的松烟墨,间杂着淡淡的麝香味儿,一盒整整六锭,价值必然不菲。

  去非递了名刺,门房让稍待便进去通传,裴让瞧她仍闷闷不乐的,自个儿也将头埋在膝上,半晌没有动静。

  “你怎么了?”栖筠觉得怪异,不像他平素的性子,便问了一句。

  见他还是不应声,她狐疑地凑上前去,裴让在此刻抬头,扯着自个儿两腮,咧着嘴夹着嗓子道:“二姑娘别生气了,小的给您赔罪喽。”

  栖筠“噗嗤”笑出声来,掩着唇先一步下了马车。

  裴让跟着下来,瞧见去非满脸讨好地候在一侧,气不打一处来地往他屁股墩儿上踹了一脚:“叫你连个车都驾不好,连累你主子伏低做小。”

  去非捂着屁股跳出两尺开外,回头一脸莫名地看他。

  门房来迎他们进去,两人便一道进了门。

  老先生向来喜欢栖筠,瞧见她上门拜访,心底自然高兴,但不大待见这个不学无术的混混,面上便不见有什么好脸色,只问:“今日学堂放假,怎么又来了?”

  栖筠本也觉得今日行事不妥,一时没敢说话,裴让倒不在乎这些,信口开河道:“先生明日寿辰,宾客想必众多,我俩便想着今日过来,还能当面同先生说上几句祝寿词。明日过来,恐怕连先生的面也见不上。”

  他说着将手中的松烟墨呈上:“这是叶二姑娘给您的贺礼。”

  末了又做出一副怪不好意思的模样,将那方端砚呈上,指了指那印痕,懊丧道:“本亲手制了一方砚给先生,奈何学生驽钝,来时路上手滑……还望先生恕罪。”

  第7章 《簪缨》

  顺和五年春,京师久旱,定安门外万亩良田陆续开裂,满地焦黄,不见寸绿。

  寸许深的裂痕沿着皇城中轴线永定大道一路蜿蜒北上,攀爬上世代靠天吃饭的平头百姓的碗沿。

  皇城根下亟待春耕的百姓成片涌向泰和殿,争相见证钦天监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祈雨仪式。

  祝祷声远远地传至景运门外,伴着一声平地春雷,引得人潮涌动,生生拦停了一行从宫内往外的队伍,也截停了一乘正要入宫的四人抬的青呢小轿。

  前方人群一眼望不到尽头,周缨笑着同一旁的女官道:“这路一时半会儿疏通不了,值上事多,还请先回吧。”

  女官郑重向她一礼:“尚仪这些年在太后跟前伺候,殚精竭虑,百无一漏,实在为太后分忧不少。此番一别,还望尚仪回乡后早觅良缘,早诞麟儿,尽享天伦,不负太后恩典。”

  周缨知晓这番话实是章太后对她的嘱托,遂向北行虚礼应下:“太后对臣的怜惜,此生没齿难忘。”

  话已传到,女官带着身后的宫人折返,留周缨一人安静地候在景运门下。

  恍惚间,竟然当真稀稀落落地洒了几滴春雨。

  人群中迸发出一阵欢呼,浩浩荡荡的队伍加快速度向泰和殿赶去。

  周缨亦被这欣喜感染,唇角不自觉地扬起半分。

  似是为应和这气氛,一会儿功夫,雨水便淅淅沥沥地将脚下的砖石广场洒了个透。

  周缨调整系带,将包袱护在腋下。

  十年深宫生涯,得遇贵人,日子过得并不算苦,劳心费力这些年,到如今也终于获准出宫。

  只是,十年经营,到如今相伴身侧的,唯有几卷残书而已,若打湿了,甚为可惜。

  蓦地感知到一道视线落在身上,周缨抬头望去。

  那顶青呢小轿的轿帘被一只修长的手掀起,一个着玄色大氅的男子从轿中走出,抬眸往这边看来。

  是当朝丞相——崔述。

  侍立在侧的长随撑开一把宽大的青罗伞,崔述微抬左手阻止,往前走了一步,仰头看向天幕。

  雨水顺着他的下颌滑落,沿着脖颈,漫过那处凸起,坠入氅衣。

  周缨目光凝滞。

  少帝年纪尚幼,章太后临朝称制,她是贴身伺候太后兼照看少帝的女官,奉笔墨,捧金印,对这位得太后和幼帝看重的辅政大臣实在是太过熟悉,但饶是镇日相见,此刻的崔述仍险些令她失态。

  周缨收回目光,看向人群的末端。

  欢欣鼓舞的声音顺着人潮流向泰和殿,景运门前的广场上逐渐安静下来,负责维持秩序的兵士已整队回营,只剩下几个匆忙间将将赶来的百姓稀稀拉拉地散在各处。

  崔述并未急着启程,仍旧负手站在原地,直至长随出声提醒,才缓步向轿撵走去。

  他腿上患有旧伤,每逢雨雪天气便会疼痛难耐,章太后特许他可乘撵直入明光殿,受少帝召对,为少帝解惑。

  长随替他打起轿帘,他忽然转变主意,往广场这头走来,在距离周缨一尺远的地方停下。

  “崔相。”周缨蹲身福礼。

  崔述隔着雨帘打量她一眼,似是不经意问起:“周尚仪此去,是归乡还是留居京师?”

  周缨不解地看向他。

  崔述并未出言解释,似乎此问并不算得僭越。

  周缨默了片刻,老实答道:“我祖籍乃南荒之地,孤身背井离乡多年,已为无根浮萍,而今得太后恩典,还归自由身,无处可去,只曾醉心于荷樵居士所绘之留苏,欲往观之。”

  崔述平平地“哦”了一声,半晌没有再出声。

  周缨蹲身,欲行告退,忽听他道:“周尚仪远行在即,未曾准备临别赠礼,只随身所带一册旧书,或可解长路寂寥之苦,还望尚仪恕我慢待,收下此物。”

  崔述递过来一本《留苏杂记》,乃文人钟介所著,因作者籍籍无名,此书未曾公开刊印,市面少见。

  他这样日理万机的人,轿中所备的竟然是这样一册不合时宜的杂记。

  斜飞的细雨将扉页沾湿些许,周缨是爱书之人,不免有些心疼,况此书虽难得,但算不得贵重之物,观书页也非全新,想来主人亦未曾将其当作珍品收藏,遂不做忸怩之态,伸手接下。

  未及道谢,崔述又自长随手中接过青罗伞,递至她跟前:“今春久旱,周尚仪想必未曾料到今日这场雨,此伞便赠予尚仪,望尚仪甘霖伴身,一路平安。”

  他握着伞柄的手上青筋隐约可见,与平素在明光殿执笔处理政事时的松弛全然不同,似在克制着某种暗涌的情绪。

  周缨看得有些发怔。

  直至他轻微呛咳了一声。

  她才想起来他并不喜寒凉天气,伸手将伞接过来,道:“多谢崔相今日相赠之谊。”

  他极轻地“嗯”了一声。

  “崔相此时入宫,想必是太后有召,在此耽误脚程怕有不妥,还请快快入宫觐见吧。”

  崔述面色比平素白上三分,显然身子不适,闻言仍是冲她一笑:“周尚仪,后会无期,珍重。”说罢返身往轿辇走去。

  那是一个极温和的笑,温和到四年后,她从邸报上确认崔述辞世的消息时,仍觉那一天京师的春雨自有一番熨帖的温度。

  周缨撑着那把青罗伞,目送他回到轿中,轿撵却未经景运门入宫,反而随着人群的方向去往泰和殿。

  崔述当政这些年,政绩卓然,仓廪充实,藏富于民,今年虽旱,但即便耽误春耕,想来各州县也会及时开仓赈济,百姓的日子虽会比往岁苦些,但不至于有生存之忧。只这祈雨仪式惯有安民心的作用,是怠慢不得的大事,他确也该代少年天子出席。

  奇怪的是,按他素日行事,本不该延误,拥堵的永定大道也非相府前往泰和殿的最佳之路。

  周缨多站了片刻,直至那顶小轿逐渐缩小成一个黑点,失了踪迹。

  雨珠打在宽大的伞面上,笼上一层薄薄的轻烟。

  周缨忽地觉得心口也被笼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

  伞面上暗绣着的腊梅若隐若现,伞柄上他残留的温度也被这场姗姗来迟的春雨缓缓侵蚀。周缨长吸一口气,将这卷微旧的《留苏杂记》放入怀中,转身沿着恢复畅通的永定大道一路往南,直奔留苏。

  这场雨一直从京师追着她南下,直至那年初夏,方才潇潇雨歇。

  周缨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混迹留苏城内外,循着钟介的笔墨,一一踏足这位文辞精妙的文人所记述过的每一处胜景,将这本《留苏杂记》的书页翻得悉数卷了边儿,方才停下足下之功,又花了三月,将这书潜心誊抄了三遍。

  等从书房出来,她偶然想起临行前章太后的嘱托,一时兴起,应冰人之邀相看了几个男子,却无甚后续。

  一则,她出宫时已二十又六。这般年纪,虽有清正人家看上她做过尚仪伺候过太后的荣光,不计较她的家世,却也并无适龄男子可与她婚配,她只能屈做续弦或妾室。

  二则,她的身子亏损得厉害。在宫中苦熬数年,纵然不曾陷于腌臜阴私,但贵主跟前办差,仍需时时将心悬成一条线,久而久之,心血暗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林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