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陆青山在陆家的药材仓库看着人挑选黄芪,被人打趣说秋月今儿要相看。
他顾不得许多,急匆匆跑了过来,她竟然说什么彩云易散琉璃脆。
陆青山觉着自己的心也像琉璃一样碎了。
去岁刚出海回来,他向他娘提,要去秋月家提亲的事,他娘有些不愿意,说秋月拖着老娘跟妹子,若是成了亲迟早成为青山的负累。
青山觉着不过是两口人而已,他要娶秋月自然也养得起她们。
当时,他才刚回来,不愿意让他娘不痛快。
加之没过几天,大爷便说年后让他跟着去京城走一遭,事成了就让他负责御药这边。
他想着,等将御药的事儿做好了,就向大爷求个恩典,也放了秋月的籍,之后他再去求娶。
没想到她竟然等不得了。
青山不怪秋月,他只怪自己。
自十七岁那年,他见到去大爷院里送衣裳的秋月。
小娘子干净利落,长得好看,身上带着月光一样柔和的美,一下就入了他的心。
自此,他得闲便有意无意地在针线房外跟她偶遇,勇敢搭讪之后,慢慢地两人就熟了。
都是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来二去之后,便也顺理成章的有了感情。
两人早该定下来,他又想自己做出点儿成绩再去提亲,谁知如此便过了四年。
回来又遇上关乎未来的事,这事便耽搁了。去岁,他找了秋月解释,让她再等他一阵儿,等将大爷这边的事儿忙完。
哪能知道外面传他看不上她了。
有些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他娘看不上秋月,总想着要给他找个门当户对的。
但是他没应,不过外人是不知道的,因此使得秋月被人说了闲话。
他想着只要他回来,大张旗鼓地去秋月家提亲,一切谣言不攻自破。
哪能知道秋月能遇上那样的事。
他回来便听说了秋月在乞巧绣坊经历的事情,他很是心疼。夜里悄悄来到秋月家门口站了许久,回去之后拿钱寻了个健壮的乡下汉子,他们策划堵着侯五打一顿。
他是想亲自动手,可这侯五毕竟是大爷的表叔,他顾虑着大爷,找了个人替他动手。
他给了那人五两银子,那汉子打了人之后就回乡下躲着去了。
这事没有人知道,他也只是给自己个心安。
陆青山盯着前方秋月消失的背影,攥了攥拳头,转身寻媒人去了。
那个什么账房先生,连媒人都没有请,还是读书人呢,“无媒不成婚”他不知道?
没过两日,陆家下人里就传遍了,“陆青山自己带着媒人去秋月家去提亲,他爹娘竟然不知道。”
他家中有父母,他自己过来提亲算什么?据说秋月娘没有应下。
陆屹川也听说了这事,青山这段时日正负责御药的挑选,他这时不能分心。
因而,他让留青去将他爹来福管事请了过来。也没有过多言语,只说:“青山既然中意秋月,便也给秋月放了籍。青山当前的事情很重要不容分心。至于他的亲事还是多烦劳福伯。青山不小了,也该成亲了。”
青山的亲事本该他操心,当初青山提过去秋月家提亲,他那浑家不乐意,青山后面没有再提,哪知道他竟来了这么一出。
如今来福管事被陆大爷喊过来,他只觉着脸上无光,笑着点头应是,回去将他媳妇骂了一顿,让她去给儿子操心亲事。
陆大爷发话了,来福媳妇不乐意也没法,她重又带着媒人选了个好日子去秋月家提亲。
秋月虽然跟她娘说,她不嫁青山,她娘最终没有听她的,应下了亲事。
她若是不嫁青山,那李嫂子介绍的账房先生多好,她为何又看不上呢?
秋月娘心里明亮着呢。
老太太当初还想着将海棠配给青山,奈何海棠这个丫头,她嚷着不嫁。
如今青山跟秋月定了下来,老太太也听到了些口风。
她在屋里挖苦人:“青山这小子不老实,这么早就招惹了小娘子,还生生让人家等了那么久。”
说着看向海棠,“还好你没答应,不然老太太我就做了棒打鸳鸯的事了。”
第102章 姑奶奶回家
秋月跟陆青山的事情总算是定下了,针线房里一片恭贺声。
严惜原还担心秋月姐姐不高兴,谁知她过来针线房看到的是秋月一脸的娇羞。
严惜有些想不明白,当初不是义正言辞地说“彩云易散琉璃脆”,那意思不是两人的感情没有了?
后来严惜长大了,她也明白了,有些感情只能埋在心里。
秋月的骄傲不容许她低声下气地去祈求,她看不到青山的坚持努力,就坚定地放弃了他,哪怕心如刀绞。
如今两人误会解除,自然是心生欢喜。
大爷放了秋月的籍,陆青山对秋月说,等以后找个合适的机会,再求大爷给秋月娘和春花放籍。
秋月娘知道后,让青山不要操心她跟春花。
秋月嫁去他们家就是他们家的人了,他们一家好好过日子就行,不用管她和春花,她不拖累女儿。
这一年喜事挺多。来年的喜事更多。
青山跟秋月的好日子定在了二爷成亲之后,往京城送御药之前。
来年的事情先不说,只说大太太跟二姑娘准备的催生包袱已经备好,满满的两大车。
冬月中旬,大老爷带着两大车催生礼去了长州,路上走得快的话,腊八之前还能赶回来。
岁节过后,陆家来了个长州过来的小厮,他是快马加鞭跑来报信儿的,二姑娘腊月二十六喜获麟儿。
打发了人招呼那小厮,大太太喜滋滋来了梧桐院。
老太太喜得嘴角合不拢,连声道:“芙丫头真真儿是有福气啊,头生就生了个大胖小子。”
当天,严惜跟海棠每人得赏了个小银葫芦。
大太太要去参加小外孙的满月洗儿礼。过了上元节,带着贺礼就出发了。
大太太不在,管家的事儿就落到了老太太的头上,没办法,家里的大奶奶推脱不接。
好在岁节已过,杂事不多,加之大太太原本就将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她不在的这些时日,家中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二月中旬,大太太回来了,带了些长州土仪分到了各院。
如此风尘仆仆,倒是看不出贾氏脸上的疲色,她在院里休息了一晚,翌日就满面红光地来梧桐院跟老太太请安来了。
贾氏这次亲见了女儿,女儿被养得精细,小外孙也白白胖胖煞是可爱。
“姑爷体贴,早早地就请了个奶娘回来,孩子晚上也有奶娘照看着,芙儿的月子做得好,人也精神。她说山儿成亲前她带着孩子回来一趟。”
贾氏眉飞色舞地跟老太太说,老太太脸上也喜滋滋的,芙丫头嫁出去转眼间就两年了,能回来看看她怎能不欢喜。
二爷的亲事搁在四月底,贾氏回来没有休息两天,就开始忙着筹备迎娶。
三月里,贾氏就请好了全福太太,是陆家庄本家的一位父母儿女双全的妇人。
成亲之前,有些事情要跟全福太太商量好,因而,大太太就带着她在梧桐院里商议。
严惜在跟前端茶递水。
闲下来,那全福太太吃茶时盯着严惜看了好几眼。待严惜退下去后,她笑着对贾氏说:“那个小丫头倒是长了一副宜男旺家之相。”
贾氏客气地笑笑,她心里想着二爷成亲的事,也没有怎么将这话放在心上。
四月初,天气乍暖,月华院隔壁二姑娘原来住的院子早早地被清扫了出来,屋里添上了孩童的小床跟玩具。
贾氏看着屋里新添置的东西,高兴中带着点儿遗憾。
自她开始关心儿子跟媳妇两个人,她才发现,不是川儿时常住在书房,而是日日住在书房。
这样上哪里有孩子去。
去岁,川儿进京谋事,她刚好也忙着山儿的亲事,便将他跟大奶奶的事撂下了。
山儿成亲之后,这事儿还得抓起来。
吕家是官家,如今他们家也是出了个官老爷的,两家的差距总归是小了些,再不能惯着她。
她嫁过来不伺候相公,不生儿育女,那他们家娶这个媳妇回来干啥来了。
院子这边刚打扫好没过几日,二姑娘带着襁褓中的小儿回来了。
他们乘着一辆两匹快马拉的宽敞马车,看着倒不像是冯家的东西。不过贾氏也来不及关心这些,慌忙上前从陆玉芙手中将小外孙接到了怀里。
马车宽敞又稳当,倒是没有怎么折腾小外孙,他闭着眼睛睡得正香。
贾氏慈爱地看着他,很自然地放低了声音,笑着打趣:“这小猪儿一样,睡得真香。咱们赶紧回去给他放床上睡。”
宋妈妈留下来吩咐小厮卸行李,二姑奶奶身边的人也留下来一个。十五六岁的一个丫头,看着是个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