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今日“送盆”的目的,就是要让世人从意识上开始抛弃儒学,放弃与“李”同姓的道教,转而尊佛。
她要登基的第一步,便是要让女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被这世界接受,因着武媚娘,她不仅仅要做一个改朝换代的人,她还要做个要改朝换代的女人。
将半个甚至整个身子藏在黑纱之下的朝代,是没有办法接受女性统治者的,武则天需要一个时机将女郎从黑纱中解救出来,让女性的力量成为她称帝之路上最为坚实的依靠,所以,沈熙薇这云顶帷帽简直是送给武则天送的一阵东风,它也很合适宜的戴在了最合适的人头上——武攸岚,武则天的亲侄女。
武攸岚思量至此,在更衣阁里,拢了拢鬓发,戴上了云顶帷帽。
阁外已然锣鼓喧天,司礼官长喊道:“圣人驾到!”
武攸岚对着铜镜露出了个愉快的笑来,如在长安城的每一日一样,昂起了她标致而高傲的面颊。
而这一次,这面庞不必再困于黑纱之下,她昂首推开房门,向着武后的方向走去。
与此同时,门外的沈熙薇,听着热闹的鼓声,摸摸下巴,多日筹谋,再次一朝,大戏这才热闹着开场了!
第36章 大戏开场了!
沈熙薇第一次见识到万人匍匐跪拜的盛景, 做的是芸芸众生间的一颗螺丝钉,这万人黑压压的颅顶匍匐在武后的脚下, 仰仗着她无尽的风华。
随着司礼官的长喊, 浩浩荡荡的“送盆官人”到达了慈恩寺,武则天用了高宗祭天时的全副仪仗队,一路从皇宫抬着龙伞、幡节、神座、盂兰盆等①, 敲锣打鼓的送到了慈恩寺。
因怕耽误吉时, 官道是封堵的,百官都需在大明宫前夹道相送, 百姓想要目睹武后的风华, 只能在慈恩寺匍匐。
声势赫赫的依仗队伍气壮山河,先是两排身着红白色间裙,身披大袖儒衣,足踏高台大履, 清一色的梳着乐游反绾髻的侍女,端着金镶翠的盆子自远及近,接着便是依仗、礼官、诵经的高僧...②
等到万众高呼:“圣人千岁千岁千千岁之时”, 武则天才在万众期盼之中款款行来。
沈熙薇随着众人的目光抬起头来, 看见了武则天——曾经在影视作品中见过无数次的千古一帝。
心中除了震撼激动之情, 又隐隐泛出一丝讶异。
与她想象的不同,她想象中的武则天是威仪的, 气势宏大的,不怒自威的,她对她的想象几乎全是与恢弘的一切相关联的。
可她只料对了一半儿,武后给予她, 最为直接的观感竟是——赤诚。
她的绝代风华之中带着赤诚,她的母仪天下之中带着赤诚, 她弘大的威严之中也带着赤诚。
仿佛她只要开口,你便会相信她所说的所有的话,这份诚实的期盼,理应是在一个未经世事,对未来身怀美好期待的少年人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
但岁月却独独偏爱着武媚娘,竟让她在跋山涉水,身居高位之时,仍保持着这种让人一间倾心的诚挚力量,这份力量,是沈熙薇活了两世从未在旁人身上见到过的。
武则天对着她的子民伸出了高贵的手,示意平身,声音含蓄亲切而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悲伤:“盂兰盆节是祭拜先人的日子,朕也时常会感怀母亲,只惜生离死别,先母早去,幸得星慧大师佛法高深,哀家得以借助佛法的力量,来给先母亡魂送去慰藉,这也同样也慰藉了哀家忧伤的心灵。”
不过平平无奇的一段话,可从武后口中讲出,便饱含着赤子的情怀,她能迅速的使人相信她讲的一切,相信她来此的目的就好似大唐推崇的那样孝道。
“尊佛弃儒”,武后开始在大唐子民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她讲完这话以后,便随着高僧的步伐,带着虔诚的态度,入寺去完成送盆仪式。
可万民的灵魂却被天颜所震慑,仍旧踟蹰在原地,久久不能从这一幕中抽魂出来。
等到武则天“送盆”归来之时,大唐的子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天后的画像:盛大弘伟、亲仁孝友、赤子诚心、风华绝代。
武则天轻而易举的,便在她的子民心目中埋下了一颗敬仰、信赖的种子,这是神明赋予她的奇特魅力。
她又露出个亲善的笑容,声调平和的宛如家中可以亲昵的长辈对万民道:“都别跪了,朕既然被称作万民之母,大唐的百姓便都是朕的孩子。”
她说这话之时,目光扫视了一周,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得到了武后的怜爱,感受到了来自一国之母的亲切关怀,心头一暖。
武则天最后将目光落在了头戴云顶帷帽的武攸岚身上,她宛如一个寻常的长辈那般,说起了家常:“岚儿,你过来,让姑母瞧瞧你头上戴的帽子。”
“是。”武攸岚在万众瞩目之中,行至武后近前。
武后嘴上虽然说着让大家平身,各自做各自的一份儿事去,可众人早被拢在武后这弘大的人格魅力之中,仿佛此时少望了她一眼,便会心神破碎那般难过。
武媚娘却只当寻常一般,笑望着武攸岚:“这帽子可比从前的幂篱好看多了,戴着也凉快,这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