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拍了拍卫城的肩,“朕对你寄予厚望,莫让朕失望。”
“朕自登基以来,日夜忧心,想要让卫国在朕手中国富民强。这些年来,少有天灾人祸,国库日益充盈,百官都说大卫百姓安居乐业。只是,朕居于皇城,不能亲眼看一看大卫江山黎庶。你去,代朕看一看,听一听。”
卫城一愣,收了嬉笑之色,躬身领命道,“城,领旨。”
不论天启帝为何要给他这桩差事,但是,钦差大臣,一路到抚州和永州代天巡狩。这是他走上朝堂的第一步,也是天启帝给他授权之始。
“明日早朝朕就会下旨,你回去准备吧。”
天启帝摆手,让卫城退下,看他大步流星走出,如一柄出鞘的利剑,嘴角不由含了一丝笑意。
先皇昏聩,卫国日益薄弱,当登基之日,天启帝就憋着一股气。
太后临终时念叨着要让先皇看看,他其实也是有这念头,想要让先皇看看,让天下看看,他才是正统帝王,大卫在他手中必将强盛。
为了这个愿望,他日夜不敢懈怠。
现在,他年纪大了,也到选接班人的时候了。他要为大卫选一个仁政爱民的储君。
而卫城,才能不错,事母至孝,还有一点——知恩图报!
暗卫传来的消息,卫城在进京前曾在明水县一带盘桓过。看卫城这几次言辞,可能是曾受惠于刘家母子。
微末时点滴之恩,如今还能记得,至少他不用担心自己百年后,卫城连拜祭都忽略了。
而徐家,天启帝微微抬头看向皇城外的天际,历朝历代,世家盘剥,就是祸乱之始。
徐首辅有才,而且在自己不显时就辅佐左右,他希望敲打徐家后,让徐首辅有个警醒,有始有终,全了这段君臣之义。
放卫城去做钦差,看看他是否能把握分寸,做好这件事吧。
卫城大步走出皇城,周洪依然守在皇城外,一看到他走出来,连忙上前来迎接,“爷,今日这么早就来了?”
“嗯,皇伯父命我为钦差大臣,明日出京。”卫城低声说了一句。
周洪询问般抬头看着卫城的脸,卫城对他微微点头,他不由大喜,“那我们赶紧回府,去和林先生商量一下。”这种政事相关的,林老头还是能给出些好意见的。
第165章 京城的买卖
周洪护卫着卫城回到郡王府,一路念叨着颜汐和刘家真是郡王爷的福星。
之前躲到刘家,郡王爷获救了。
现在,郡王爷为刘家进言,圣上不仅不生气,还让郡王爷做了代天巡狩的钦差。
卫城听他絮絮叨叨念个不停,不由好笑,“你就停嘴吧,这钦差责任重大……”
“知道,属下知道。不过只要有职责,哪里难得住您啊?”周洪还是高兴,他家郡王爷文韬武略,哪里会被这点小事难倒啊。
卫城懒得与他分说了,心中盘算着离京后应该如何行事。
圣上重情义也念旧情,他能得了圣上青眼,除了才能之外,也是因为情义二字。他到过明水县之事,压根瞒不过人,他也没想隐瞒。
因为母妃病死,他才会到同安府、明水县一带,既是游历也是离开王府这个伤心地,同时也避开侧妃母子的咄咄逼人而已。只是没想到一时防备不周,竟然遇刺了。
若不是这次遇刺,他也不会对平王绝了父子之念,远赴京城,找天启帝求个庇护。
因为涉及家丑,他自然不会声张,但也不会刻意隐瞒。
至于说徐首辅的那些话,句句都是实情,更不怕圣上派人详查。
他只是没想到圣上摇摆多时,居然会在今日给了明显的暗示。
带着周洪走过京城大街,徐府门前还是门庭若市。他放下轿帘,穿街而过。
徐首辅,若是徐家犯事了,首辅大人只怕要多操不少心了。
卫城的喜事,颜汐不知道。徐府门前的热闹,颜汐也没时间关注。
因为,这天,王七终于买下了一块京城外官道边普济寺山脚下的地。
请普济寺的和尚算了个日子,刚好这天就是适合动土的良辰吉日。
王七不敢耽搁,前脚让牙人去办地契,后脚就请了工匠动工。
京城这边的寺庙,若论地位,排在第一当然是皇家寺庙报国寺。可要说口碑,就得数京郊碧云山上的普济寺为第一了。
报国寺是皇家寺庙,享受皇室供奉,是皇家人喜欢去的地方;而普济寺,却是京城中百姓、百官家眷最喜欢去的。
据说普济寺香火灵验,求子得子,求官得官,反正求什么得什么。
颜汐去过一次,灵验不灵验她不知道,但是和尚们的营销做得真好。
首先,关于菩萨灵验的气氛渲染就很到位。从山脚开始,一路往上砌的大青石台阶上,都刻着各种善男信女捐助的铭文,什么某年某月某日求什么灵验,助青石一块;再到半山腰的八角亭,四个柱子的柱脚上都是刻字。
而每隔一段路,路边就是各代进士才子书写的佛经石刻碑。据说这些石刻碑可不是固定不动的,要是书写的人获罪了,碑文就被抬走,换新人来。
普济寺所在的碧云山,本就是春季桃花、秋季红叶,四季美景不断。
这么一来,这普济寺集山川美景、名家书法和信善美言于一体,简直是集大成者,他们不出名谁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