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陈家不想让他外派?
他乡遇到旧日同窗,他心中再有疑惑,也拱手行礼,“陈年兄好。”
“我如今入职国子监,以后跟贤弟可是常常碰面了。”陈有福也不卖关子,说了自己的身份。
有他在,刘衡办理入学就省力多了,看颜枫一声不吭跟着,刘衡说这是颜汐的家人,虽然是自己书童的身份,却也一心向学。
陈有福乐得卖个人情,还给颜枫也安排了一个门外的位置。
“我祖父说刘贤弟身为同安府乡贤,一心造福乡里,学问好,人品佳,他老人家最是喜欢好学求上进的小辈了。贤弟若有时间,可到我家坐坐。”
陈有福还是和善亲近的样子,好像当日的算计种种,都不复存在。他含笑邀请,就像当初在府学时,邀请刘衡一起会文一样亲近。
能出入阁老府邸,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身份。而出入陈府,就意味着刘衡投入了陈阁老门下。
陈有福的话,无疑代表陈家伸出了橄榄枝。
他一个举人,本只是不起眼的小卒而已。但是,陈家终于不再视他为问路的石子,给了一分尊重。
不管陈家这么做,是为了卫城的面子也好,还是为了其他,刘衡都隐隐有些骄傲。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刘家,终于有了让陈家伸出橄榄枝的资格。
刘衡知道,这一切,都是汐儿的功劳。自己堂堂男子汉,却还是依附在十一岁的颜汐身边,在她谋划下,才有了今日。
他暗自握紧拳头,只有刻苦攻读,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有出息了,才不负颜汐的辛苦。
刘衡与徐首辅已经势成水火,对陈家的拉拢自然不会拒绝,所以马上答应了,“一直羡慕陈年兄有阁老大人的教诲,若能得他指点,实在三生有幸。”
这话倒也不完全是吹捧,陈阁老,也是当朝文渊阁大学士,文章是一等一的好,诗文广为传颂。
“听说颜汐在京城开了家卤味店?我倒还未尝过呢,何时得去尝尝。她的手艺,实在是好。”他还真是有些羡慕刘衡的运气。落难之时,颜汐倒是不离不弃,还仗着自己的长处为他拼命谋划。
“陈年兄若是想尝,只管来家里坐坐。就是家中逼仄,羞于待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陈有福掉了一句文,对于刘衡的亲近很是满意。
两人又说了几句,眼看快到上课时间了,才匆匆分别。
第176章 与善新包装
刘衡到国子监读书,颜汐也继续忙活着与善茶棚的事业。
她决定要将与善茶棚开成连锁店,而卤味就是与善的招牌。
可是卤味也是有不足之处,比如现在京城里已经有了仿做的人家。就算她是十几种香料调配,京城里能人云集,厨子尝不出,还有大夫,所以有两家的味道,已经隐隐有了与善卤味的雏形。
趁着被人完全仿冒之前,颜汐不得不想法子改进配方,然后在包装上下工夫。
颜汐找了常来自家店里买卤味的一位客人——据说是在太医署任职的彭太医。
看这老头的样子,在太医署混得肯定不怎么样。
据说他是因为名声太大,被征召进太医署的。结果进去之后,不够圆滑,有病直说,得罪了贵人,就被闲置了。
好在彭太医医术不错,也不指望太医署的俸禄,人家在京城开了家药铺,儿子带着孙子打理药铺生意,在店里坐堂看诊。
彭太医不上衙值守的话,也会去药铺转转。更多的却是他经常会到京郊给村民们看诊。有钱的收诊金,没钱的有时拿个鸡蛋、拿把青菜也算。
这位老太医爱吃与善的卤味,三不五时就来买一趟。买的时候,还跟颜汐念叨过什么肉桂活血、花椒上火,末了感慨一句,“道理都知道,就是管不住嘴啊!”
现在,颜汐守在店里四五天,终于等到了这老太医。
一看到他还是穿着那件半旧的太医署官服,颜汐热情地起身道,“彭太医,您来啦?今天店里还有您爱吃的猪耳朵,我给您拿一份?”
“小东家啊,你有事要找老朽?”彭太医一点儿没被她热情感动,一看颜汐那笑,上下打量了一眼,又看了她后面的颜柳一眼,“你们两个身子都强健着呢,有啥事找老朽?”
颜汐不得不感慨了一句,这可真是——人老成精,“什么都瞒不过您的眼睛啊。”
“嘿嘿,望闻问切,望可是医家必定要会的本事。”彭太医摸摸自己的山羊胡,有些得意,“往日小东家看到老朽,客气也客气,哪像今日这样,居然还迎出来啊?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老朽断定,小东家必定有事。”
这逻辑推理满分啊,颜汐笑了,“还真是有事求您。是这样的,您也吃了我家卤味了,因为里面放了不少药材,听说也不是人人都能吃的,想请您看看有啥禁忌不?比如我家这卤味,孕妇能吃不?老人能吃不?”
彭太医点头,“你这卤味,倒真是放了不少。老朽尝出来就有十来种了,量不大其实大多数人都能吃,只是有些特地之人得少吃些……”
彭太医一说本行,滔滔不绝,颜汐笑着听完,拿出纸笔,“彭太医,您老人家医术精湛,不如将这些禁忌帮我写下来,我印在家里的油纸包上,也好让大家都注意啊。”
“哈哈,原来小东家是这儿要用到老朽啊。行,行行,我帮你写个禁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