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里,有专门给圣上起草诏书的、有记录帝王起居注的、有担任宫中经筳讲师的、有专门修史抄录的……
刘衡担任翰林修撰,自然是在修史馆里。
他这个状元,一入翰林院,发现日子比自己想象的要艰难。
一进翰林院,掌院学士将他带到国史馆,面对一屋子陈年旧档,让他好好整理,就再没出现过。
其他人也没什么人与他搭话,看到他非躲即避,实在避不开说几句场面话,再多就没有了。
幸好他早有心理准备,也不太在意,反而是沉下心来看看史书、了解了解卫国的政事。
所谓修史就是面子上的活儿,只要天启帝没心血来潮,想知道一下卫国历史,就没人关注这些了。所以,他每日按时点卯,去翰林院坐班,喝喝茶看看书,闲情逸致来了还做篇诗文什么的。
刘衡甚至还有闲心,让方明义到国子监招揽生意,继续偷偷帮国子监那帮纨绔们捉刀代笔,卖点文章诗词,赚点零花钱。
跟庶常馆那群进入翰林院就要面对馆考的庶吉士比,他的日子真是逍遥赛神仙。
也因此,他身上再看不见牢里放出来时的憔悴,也看不到返乡回京一路上的舟马劳顿,人家愣是在上衙一月后,长胖了。
这还是方明义发现的,因为这天刚好是发放俸禄的日子。方明义帮刘衡送好代笔的文章,刘衡照例在下衙路上买了几样小吃,拎回家去与颜汐一起吃。
他刚坐到院子里的石桌前,方明义就发现刘衡竟然像怀孕的妇人一样,小肚腩鼓出一块,“公子,你肚子里是不是长东西啦?”
刘衡低头,看到自己那块肉,塞了方明义一块糕点,“你明日就回脚力行去干活吧。”
颜汐看着那明显的小肚子,忍不住吭哧直笑,“要不,你跟着颜枫学点拳脚功夫吧?”她为了强身健体,都跟着颜柳学了点拳法呢。
刘衡摸摸鼻子,“好吧,明日我就让小枫教我。”他又摸出荷包,“今日领俸禄了,我直接将禄米换成了银子,还有我这月帮人代笔的润笔,你一起收着吧。”
“发俸禄啦?有多少啊?”颜汐眼睛发亮地接过荷包。
“我每月有八石禄米。”
一石米大概二两多银子,八石就是十六两银子。
刘衡一月捉刀卖文,都有二十多两银子呢,要不是每天给汐儿买零嘴,能存下更多。
在寸土寸金的京城里,十六两银子真不多。难怪有人当了十几年京官,都还是在租房子住。
“难怪别人都说翰林是清贵呢,清贫而米贵。”
“咳……”刘衡咳了一声,一脸得意地说,“还好我聪明,先找了一个生财有道的媳妇。”
颜汐啐了一口,到灶屋准备做饭了。
卫城让周洪送来消息,让刘衡安生在翰林院待两年,陈阁老也让陈有福送信,让刘衡韬光养晦。
她知道刘衡现在的日子不好过。他如今一心想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哪怕外放也行,但是偏偏如今困在翰林院,日日虚度光阴。
除了日常琐事上用心之外,也只能强装无事地说笑几句了。
第248章 尴尬翰林院
跟刘衡这个状元比,榜眼苏志昌和探花张珣的日子好过很多,这两人担任翰林院编修,也在国史馆里窝着。
但是,这两人的人缘还不错,经常跑到庶常馆、起居注馆等处,跟人闲聊。
整个翰林院里,国史馆日常无人的时候,也就这两个同年与刘衡还算会多攀谈几句。
这日,张珣回来说起一个消息,原来是他们今年的一位同年二甲进士黄凤麟,被徐家看中,要招为女婿了。
这黄凤麟只是二甲出身,如今在翰林院做庶吉士,居然会被徐首辅看中打算选为孙女婿,这可是大造化啊。因为这件事,一时之间,宛如死水的翰林院里到处都是三三两两的议论。
就像颜汐说的,翰林是清贵,天下读书人无不想入翰林院。可真正做了翰林,才知道翰林的尴尬之处。
这尴尬就在于,翰林远大的前程在将来,现实的困顿却在眼前。本来就是清闲差事,俸禄不多,加上不是什么紧要实权官职,冰敬炭敬各种敬一律俱无。在京城这地方,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开门样样都得要银子。为了官场交际,还得时不时送礼、吃饭、喝酒、会文……他们那点俸禄哪里够花,可能吃顿肉都得算计着来。
这些进士们,初入翰林院时都是踌躇满志,以为做了翰林就走上人生坦途,从此后青云直上。结果被现实一打击,那种痛苦难熬,真是自己才能体会了。
这种拮据,刘衡是没有体会到的。
一来有颜汐这个准贤内助。颜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中银钱充裕。家里虽然不能和富贵人家相比,但也是不愁吃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二来刘衡从来不是死读书不知变通的人。他发现俸禄少没钱了,还知道找点帮人代笔之类的收入,就靠他自己那点副业收入,日子也能比其他翰林们过得好。他也不打肿脸充胖子,反正也没多少人找他交际。
不过苏志昌说的痛苦,他能明白。就像苏张两人,至今家眷都没敢接到京里来团聚,就是因为京城租房太贵,一时找不到合适又便宜的房子;开销又大,日常自己吃喝都吃紧,一家子都来,只怕日子都过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