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下再摆两桌,是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几个大小伙子两桌。
媳妇们还得负责上菜,在下面走动也方便些。
炒的小菜已经端上桌了,男人开始喝酒。剩下要上的菜就是炖的、蒸的、煮的了。
都在锅里温着,吃的慢也不着急上。现在天气冷,一边吃一边上,保证菜总是热乎乎的。
满桌子的鸡鸭鱼肉,倒是都齐全。本来出了九妹的事儿,今天又没让前院老四家的过来,气氛就有点压抑。
大人们心里有事儿,说话也提不起兴趣来。但架不住孩子多,虽说现在日子比前几年好多了,但平时也没到顿顿有肉的地步。
过年了,肉菜多,又是几家把自己看家的菜都拿过来了,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
虽都克制守着礼没大呼小叫的,前两天又闷的狠了。今天看着没人管,一个个的叽叽喳喳的一嚷嚷倒是把气氛一下调动起来了。
老爷子的脸上也跟着舒展了很多,看到老爷子这样,大家也都跟着松了口气。加上喝了点儿酒,好歹是把个年饭圆了过来。
饭前大伯娘让大媳妇带着几个小的给前院送了几个菜,回来说还没开始做,大伯娘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要说老四媳妇原来也是个利索能干的,就是这么多年受身体拖累了。
都说她炒菜好吃,以前身体不好的时候,家里有事儿、年节的做饭就在旁边指挥着大家怎么炒怎么配菜,身体好了都是她掌勺。
第五十二章 传承
真是各人有各人的命,但凡不涉及九丫头,平时看着哪哪都挺好的。
两个都是能干有见识的,怎么就不能好好做母女。有九丫头这样的闺女,那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搁谁家不得睡觉做梦都得笑醒了。
热热闹闹的年饭吃完了,孩子们一窝蜂似的冲出去放鞭炮、放花。女人们开始收拾和准备午夜黑的煮饺子和明天早上的蒸饺。
饺(jiao一声)子时吃的饺子还是在一起吃,虽然吃的不多,但人多,所以包的也多。不过人多,又都是干活的好手,大家七手八脚的也不过个把时辰就做得了。
明天早辰吃的蒸饺是各屋吃各屋的,所以得回去包。这边忙完了,大家就一个屋一个屋的轮着去包。等都包完了也差不多该回到大房煮饺子了,一路都是热热闹闹的。
九妹每次也喜欢去凑热闹,她力气大,一个人擀皮能供他们五六个人。
不过大家不愿意让她伸手,一个是人手足够了,也是让她好好歇歇。更重要的是她手劲大,饺子皮擀的太薄。
这时候的面加工的都不是特别精细,韧劲差,擀太薄包饺子容易破,煮的时候更是成片汤了。
所以九妹差不多每次都躺平,混在各位伯伯和哥哥弟弟妹妹们中间。
听他们侃大山,聊聊外面的事儿,也挺有意思的,关键自己也爱听这些。
徐家人聊天有个特点,不会说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就是女人家在一起也是如此,都是聊一下四季农时、人情往来、理家看账这些俗事儿。
虽没男人们聊的内容丰富,也能增长一些知识。
这就是传承,有些传承是不需要文字记载的。
靠的就是一代代,一辈辈的老人通过口耳或是手把手的把这些东西传下去。
有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大家起哄跟她掰手腕。她可以左右开弓,让他们轮着上,她能让他们全部累趴下。
结果娘亲知道了,也不管年节的回去后对着她就是一通臭骂。
说她不知道廉耻,见天儿的跟男人们混成一堆。平时天天往外跑就罢了,在家也不知道收敛收敛,那还有一点姑娘家的样子。
这事儿大家知道后都很是生气,说孩子就说孩子。给她讲明白不就行了,这话哪里是一个娘亲该对姑娘家说的话。
后来大家也不再闹她,省的给她找麻烦。实在技痒了,想让她露两手,就是让九妹一手一个拉着那些小的转圈玩儿。
每次转完了九妹没事儿,那些小的们晕的跟喝醉了酒似的,个个被转的东倒西歪。
炕上包饺子的时候男人们也有伸手帮着揉面擀饺子皮的,但大部分都跟着老爷子他们窝在炕头一起聊天。
一年里难得休息这几天,大家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又都喝了点酒,那话就搂不住了,天南海北的一时半会儿的都住不了嘴。
家里孩子多,鞭炮也有限,噼里啪啦一阵过去就放完了。又开始在放完的鞭炮屑里找那些零零星星的,没点着的鞭炮,等兴奋劲儿过了就开始犯困。
所以家里从来也没真等到子时吃完了饺子再睡,都是收拾的差不多,下午肚子里那点东西也消耗完了。
看到孩子们要困了,就开始煮饺子,一人来几个意思意思。吃完饺子再放一轮鞭炮,收拾完就各回各屋睡觉去了。
明天早上还要早起放炮仗,临走的时候大家还约好明天早上啥时候起,要一起放才有意思。
睡前还得把那炮仗都在墙头上粘好了,一排排的,明天早上起来放就省事了。
这个粘炮仗最有意思,如果一个两个的,就吐口唾沫在石头上,然后把炮仗往上一摁就冻住了,轻轻拨拉一下,没动就是冻好了。
如果炮仗多了就洒点水,把炮仗挨个的沾好,还得看看谁冻的结实。现在正是滴水成冰的时候,来点唾沫就能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