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似乎闻见了淡淡的玫瑰花香。此时此刻,就是他最好的地久天长。
第163章
—
从很小的时候起,邵清和就时常想:为什么他还不死?
母亲的葬礼,雨下的很大,小小西服缠绕着白花,他盯着那花看了许久,听着雨声、哀乐声以及一些哭声,像一个旁观者,漠然、心不在焉。
苏家在董事会里的一位老人,见状皱了眉,提醒:“小和,你不哭一哭吗?”
邵清和抬起眼,目光在虚空中停了一会,仿佛看见前夜,赤脚走在冰凉大理石地板上的母亲。
她朝他笑,洁白的睡袍被风吹得微微有些鼓,像在寒风中摇摆的鸟。
“这样呀,原来小和想等花开。”
她久久凝望他,而后伸出手臂,将他整个人兜住:“抱歉,我觉得很累了,不想等了。”
“没关系,”他不懂她为何要道歉,只懵懵懂懂安慰,“都好,只要你高兴。”
母亲弯了弯嘴角,弧度很浅:
“好,我们阿和,也要高高兴兴的。做一个美梦,好吗?”
丝绸质地的白睡袍,像阴凉流动的冰水,可母亲的怀抱,确是温暖的。
只是现在没有了,只有一方很漂亮的棺木。
洁白大理石墓碑,雕刻了一朵白玫瑰花。正值花期向晚的时节,回去的山路,汽车道两旁,花儿纷纷而落。邵清和望着那落花,只想起墓碑上那朵永不凋零的白玫瑰。
整场葬礼,邵清和没有掉下一滴泪。
时间过去了一年零几个月,在一个同样夜凉如水的夜晚,他走到露台上,夜色的花树开至茶蘼,风很温柔地拂过,簌簌而落。
他望着那落花,忽然哭了。
“我怎么没有和她一起走呢?”他心里反反复复这样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渐渐长大,见过一些热闹的事,一些高兴的事,但都像是一个局外人一样,或微笑或皱眉望着。
对着那些热闹,他其实很惊奇,为何这些人总有着那么多的热情,去吃酒、去拍拖、去玩乐。
毕业之后,邵清和回到香江。
回到那个大宅,二太太和所谓的弟弟的笑容令人觉得虚伪得作呕,至于父亲,也只是点点头,很平淡地说了一句:“回来了。”
邵清和同样很有礼貌地点头:“是,回来了。”
是回来了,但是不是回家,他心里很清楚,没有什么“家”可以回,失了母亲之后,便像一根浮萍一般,随波逐流、四处看看。
既然活着,事情总要做的,譬如一些母亲家里该有份额的产业,他一向觉得亏欠母亲良多,因此很自觉地想要替她争回一些东西。
思索过后,他将目光放在了刚刚实行新策略的内地上,认为这是一个未开垦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设立工厂初期,他去过鹏程市几次。
这个地方很奇妙,虽然贫穷,但人们似乎都很有希望,有一种特别的热情与努力。
有一次,台风天,他坐在车厢内,瞥见外头一个年轻女孩子。
在庞大的雨声交响乐与夜色之中,女孩子的身影显得异常渺小。
她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破伞,其实不抵什么作用,整个人跟从海里爬上来一样,额发沾在脸上。
但偏偏就是不肯离开,很执着地拿着那把破伞,向着风来处顶着,同时伸长手,以一种略显滑稽的方式试图堵住伞上窟窿。
漂亮的女孩子,邵清和见过许多,衣香鬓影,精致的妆容,浓淡不一的大牌香水,首饰的亮光,可像眼前这个与众不同,她有一种野蛮的旺盛生命力,一双眼睛亮得吓人。
真奇怪。
邵清和望了她一会儿,摇下了车窗:“你在做什么?”
女孩子见有人来问,又是坐在汽车里,连忙挤出一个笑容,在风里扯着嗓子同他说自己的情况。
大概意思是她开了一个小工厂,原本有了订单,但是因为天气原因一些成品被泡水,无法准时交付,想请求老板宽裕几天。
他听完,不置可否,摇上车窗,进工厂去。
作为有钱人,他听过许多创业的悲惨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很打动他。
进了办公楼,老板很殷勤地招待他,又是递毛巾,又是泡热茶。
汇报过了一两个小时,他无聊,目光往窗外看,那把破伞仍固执地戳在那里。
又是一阵狂风,把伞架直接吹折了。
那女孩子应该是气急,在泥水里追了几步,发狠直接把伞往地上猛摔,然后把伞面扯下来,帽子一样顶在脑袋上。
她甚至晃了晃脑袋,像狗狗抖毛,形象是狼狈的,姿态却很骄傲,颇有一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觉。
邵清和不自觉弯了嘴角。
看在她让他高兴了一瞬的份上,邵清和提了一句那个女孩子的事:“若能宽裕,也算行个善事。”
“小邵总放心,我们一向支持这种自强不息的创业人士。”老板拍着胸脯保证。
这件事不过是一个小插曲,邵清和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返回香江,继续自己作为“小邵总”的人生。
几项投资回报率都很高,邵父难得表扬了他。“阿和,你如今真是成长了。”
众人连声附和,一片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