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着,昌隆帝忍不住就朝赵重熙望去。
满眼都是欣赏和喜悦,任谁都看得出他是真的特别喜欢皇长孙。
不仅韩皇后和罗贤妃心里不舒服,太子的一颗心更是酸涩不已。
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他是父皇唯一的儿子,这样的眼神却从来没有落在过自己身上。
他不由得对身边的少年生出了几分厌憎。
明明是自己的儿子,却和皇弟们一样,处处要来和自己争抢。
当年要不是为了安慰岳父,他何至于十三岁就娶亲,十四岁就做父亲!
太子虽然已经尽量掩饰自己的神情,却依旧没能逃过昌隆帝的眼睛。
他眼中划过一丝冰冷,宽大的袖子下左手已经紧握成拳。
他们这些神色赵重熙又怎会看不懂。
皇祖父厌憎父王的懦弱,父王惧怕皇祖父,却不敢去厌恶他,只把这一份厌憎落到了自己头上。
上一世他的心凉透了,如今却只觉得可笑。
看来司徒三夫人像是开玩笑一般说过的那些话,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男子的确是不应该太早成婚,更不应该太早就做父亲。
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又怎么能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席间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压抑,整座大殿都变得安静了。
赵重熙执起酒壶替昌隆帝和太子各倒了一杯酒,笑道:“孙儿替父王敬皇祖父一杯,愿大宋江山永固,愿皇祖父平安康泰。”
他笑容可掬,声音又格外清朗悦耳,席间的气氛有所缓和。
昌隆帝端起酒杯对太子笑了笑,又对赵重熙道:“一家人难得在一起吃顿饭,你也坐下吧。”
经此一遭,太子也不敢多话了,只低头喝酒吃菜。
昌隆帝的兴致也淡了,原本热热闹闹的家宴草草收场。
散席后,太子一家人又回到了东宫。
刚一迈进东宫的大门,赵重华就拉着赵重熙的胳膊:“大哥,我有好多话要和你说,今晚去你院子里。”
不等赵重熙应答,太子厉声道:“整日瞎胡闹,赶了半个月的路你都不累么,回自己院子里去休息。
重熙随我到书房来,为父有事同你商量。”
第一百零二章 两生厌(下)
太子妃和太子一起长大,对他的性情可谓了如指掌。
心知他因为圣上对长子的偏爱又不满了,她忙开口劝道:“殿下,今日天色已晚,您也早些去歇着吧,有话明日再和孩子说。”
太子却不想听她多说,一双眼睛只看着赵重熙。
赵重熙冲太子妃行了个礼:“母妃且回房安歇,儿子也有好多话想要同父王说。”
太子妃见劝不住,只好温声道:“那你们父子俩别说得太晚,明日圣上说不得又要召见。”
赵重华不服气,想要随父王和大哥一起去,被太子一瞪眼只好停下了脚步。
太子和赵重熙一路行至他的寝殿。
宫人们把父子二人迎进书房,上了茶水点心后退了出去。
太子在书案后坐下,指着一旁的椅子道:“坐。”
赵重熙躬身道:“谢父王。”
说罢稳稳当当坐在了椅子上。
今日回宫时,沿途父子二人已经说了近一个时辰的话。
在赵重熙看来,除却他的婚事外,能说的话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所以父王今晚斥责自己几句后,多半又会像母妃和重华那样问及赐婚的事。
然而他还是猜错了。
太子并没有斥责他,而是直接问起了赐婚的事。
“重熙,这几年为父和你母妃的请安折子中,屡次向你皇祖父问及你的婚事,就想听听他是不是有所安排。
可你皇祖父却一直说你正是读书上进的年纪,不宜过早考虑婚事。
为此你母妃整日忧心,就怕你将来的婚事不谐。”
赵重熙浅浅一笑:“皇祖父一向疼爱儿子,自然会为儿子在最合适的时机挑选最合适的婚事。”
太子挑了挑眉:“听你的语气,对司徒家的那位六姑娘颇为满意?”
赵重熙道:“儿子相信皇祖父的眼光,更相信皇祖母的远见。”
太子的呼吸停滞了。
这桩婚事竟是母后定下的?!
他琢磨了一阵才道:“司徒六姑娘年纪和你弟弟相仿,你皇祖母薨逝的时候她尚未出世,又怎可能定下婚约?”
见父王故意装糊涂,赵重熙薄唇微微动了动。
看来世上所有的人,包括父王母妃,都不愿意看着自己能有势力强大的岳家。
他依旧保持着微笑,把当年元后如何与阮大将军定下婚约的事情说了一遍。
太子的眉头紧紧拧了起来。
母后是这世上对他最好的人。
当初她之所以定下这桩婚事,说来也是一片慈母心,全都是为了自己着想。
可即便以母妃的睿智,也绝对想不到十几年后他最强的竞争对手竟会是重熙。
原本是为自己拉拢的势力,全数归了竞争对手一方。
思忖良久,他叹息道:“原来如此……只是这么一来,你母亲的苦心便要付诸东流了。
溱微那孩子你也见过了,人长得漂亮能力也出众,最重要的是她乃是你母妃的内侄女,是咱们最信得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