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蔡家在楚正方得势时受了不少委屈,皇帝与太子都有些弥补他们的想法。若不是迫不得已,他们是不希望由蔡家以外的人插手城卫军统领大权的,那未免有些亏待老实不生事又忠心知进退、英勇为国杀敌的蔡家人了。
除了云阳侯以外,云老元帅原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只是他儿媳妇是王家女,被卷进了谋逆案中,他早就摆出一副要养老的模样来,已经不想再出风头了。就算兵部有人推举他,他也只说自己老迈,只怕不中用了,担心会耽误了战事,反而推举起云阳侯来。
马老将军倒是样样合适,只是他老人家年纪也不小了,今年初入冬时,因为一时贪玩,跟几个孙子玩起了摔跤,结果不小心把腰给扭了。虽然说伤势并不重吧,可真要他这把年纪还要带伤出征,马家上下的儿孙子侄们个个都不乐意,所有人都嚷嚷着愿意代老爷子出战。可无论是他们当中的哪一个,都没有马老将军的份量与经验,选谁能服众呢?
统领京西大营的那位马将军,同样不可轻离岗位,叫他去,也好象有些不大合适。况且他长期驻扎大同,原本跟辽东目前那几位驻将是同样的资历,叫他去做统帅,真能镇得住场子吗?
闵家倒是有人,闵老将军资历也足够。只不过闵家一向唯蔡家马首是瞻,云阳侯不吭声,他们就不说话,一副听从朝廷调派的模样,反倒叫旁人为难了。
朝廷迟迟未能做出决策,京城上下也是各种小道消息频传。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还散播起了谣言,说三十多年前北戎人是多么可怕,本朝军队根本就奈何不了他们,现在他们都已经大军南下了,用不了几天就能打到京城,还是赶紧逃命吧,云云。顺天府尹联合城卫军的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搜捕了三日,才算是把散播谣言的人全都抓起来了,也终于堵住了谣言的源头。
只是经过审讯,他们发现那些人当中虽然也有来历说不清道不明,很有可能是跟北戎人有关系的奸细以外,其他大部分的人成分复杂,有些是跟蜀王、宁化王、广昌王有关系的,也有些是三十多年前在夺嫡之争中失败之后,因为关系不近罪行不大而苟延残喘下来却过得穷困潦倒的,有近年因为贪腐、渎职等各种罪名而入狱或流放,保住一条命却前途尽毁的前任官员及其家属,甚至还有不少只是被银子收买了,就不管指使者是什么目的,在外头胡乱传话的利欲熏心之辈……
皇帝大怒,下令对传谣言之人一律从严查处,绝不姑息。为此,那位被关在宗人府大牢中,几乎被世人遗忘了的前广昌王赵砌,可就吃大苦头了。就算有着宗室身份,各种待遇也一落千丈,终于沦落到苦牢犯该有的境地了。至于前宁化王妃和她的两个孩子,也没少跟着受罪。她如今是深恨亡夫的那些旧日跟班,每日早晚上香向佛祖诅咒他们,一旦知道任何人的消息,立刻报官——托她的福,宁化王过去的不少死党,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法网,全数被朝廷清理干净了。
前蜀王世子妃李氏带着一双儿女,和娘家母亲、兄弟一同躲在京郊的小农庄里,过去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静日子。她一心等着兄长归来,便合家返回蜀地,对于外头那些人,根本不去理会,也没打算联系丈夫的旧部——开玩笑,蜀王世子几乎就是被她坏了大事的,她才不会那么蠢!
还有终于带着妻儿返回京城的已故顾长史的儿子顾教谕,如今是彻底成了白身,家也被抄了。不过,他还能保住随身的一些行囊财物,妻儿俱得以保全,一家人齐齐整整,没有被牵连得丢了性命,已经心满意足。他们并未进入皇城,而是在通州父母曾经置办的那处庄子附近租下一座小院,守着父母的坟墓,开始了守孝的日子。顾教谕打算开一座小小的书塾,教几个蒙童,聊以糊口,什么雄心壮志,仕途前程,都已是过眼云烟了。
朝廷经过三日的协商后,终于由皇帝下旨,定下了辽东大战的主帅人选。云阳侯到底还是被委以重任了。至于城卫军的大统领一职,暂时由闵老将军代理,蔡世子被提升做了副手。与此同时,云阳侯还会带一批蔡家与闵家子弟,开往辽东,投入战场。这大约是云阳侯最后一次领军主持大战,他本人十分重视,皇帝与朝臣们也很重视。为了以防万一,马老将军还是带着子侄往宣府那边去了,京西大营也由马将军带上一半人马随行,协助云阳侯阻挡北戎人南下。
云阳侯领旨后,第二天便出发了。皇帝与太子亲自送他出了皇城,考虑到皇家仪仗太麻烦,会拖延大军步伐,他们父子俩都是在城门口止步的。看着云阳侯统领大军,迅速消失在大道尽头,他们心目中满是对云阳侯的信任与期许。
秦含真有些担心蔡元贞母女,又不方便上门探访,便私下派人给蔡元贞送了安慰的信件与应季的点心吃食去。蔡元贞倒是非常平静。虽然自她出生以来,就没有过送父出征的经验,但家中的祖母、母亲、婶娘们却都对此很熟悉了。她看着长辈们平静应对的模样,自己也很快镇静下来。将门之子,战场才是他们施展报负的地方,顶多不过是马革裹尸罢了。她相信自己的父亲,一定能凯旋而归的。
蔡元贞回信,谢过了秦含真的关怀,还给她道了歉。本来还说要觅时间再聚一聚的,但眼下云阳侯出征,各路打探消息的人连绵不绝,云阳侯府以至蔡家旁支的人都已纷纷闭门谢客了,蔡元贞也只能失约,自然要向秦含真赔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