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脸上一下就露出了笑容?只是碍于家门口的桃花卫,她不好出门去迎,只能站在门槛里望着冯远道的马车慢慢地停在门口。
等车停稳了,先下来的人是冯谅?他动作利索地从车后头取来一个小板凳给主子垫脚?而后才扶着冯远道从车里下来。
冯远道满面红光,显然非常开心。
李氏正要喊他,却见丈夫又转过身,好像车里还有什么人。
“爹!”小七已经跑了上去。
近旁的几个桃花卫目光都看着这边,但也没有阻拦?李氏见状,便也跟了上去?没走几步,就见冯远道又从车上扶了个瘦瘦高高的和尚下来。
李氏的表情登时僵在那里。
冯远道每次出远门确实都会搞这种幺蛾子?要么是别人哄他哪里哪里的山泉水被什么高人加持过,有驱邪避害之效?所以他一口气买了三四缸回来浇花;要么是路上碰见什么穷苦的制灯人?一时心软?就把人家一年的活计给包圆了。
李氏小户人家出身,最见不得冯远道这般不拿钱当钱,可那么多花灯堆着也是堆着,她思前想后,也只能等每年九月初在自家也办个花灯的灯会。
但那些东西都是死物,最坏也就是囤放在家里——这次他竟然从外面捡了个和尚回来!
关键回家之前,冯远道还一声招呼也没打。
李氏脸色发青地站在原地不走了。
冯远道笑呵呵地和小七说着话,对身旁的那个和尚还颇为恭敬地做了个请的手势,几个人才慢慢地往大门的方向走。
“湖韵,”冯远道脸上带着笑,“你看看我把谁请来了?”
李氏火冒三丈,但当着外面这么多人的面,她并不发作,只是冷笑道,“你可真有本事啊你,怎么没把尾闾山上的庙给我搬回来?”
冯远道收起下巴,“诶,这是什么话——佛门清净之地,哪是说搬就搬的。”
那僧人手持佛珠,望着李氏,脸上也带着几分慈善,“弟妹别来无恙。”
李氏听得拳头都握紧了——冯远道这还和人拜了把子?且“弟妹”两个字这人倒喊得热络,这是哪里的和尚这么没脸没皮!
难怪刚才冯远道马车还没到她就打了个哆嗦,原来是有这么个大麻烦在这儿等着呢……
“外头冷,我们快别在这儿说话了,”冯远道轻声道,“有什么事都进屋说吧。”
“慢着!”李氏忍无可忍,她冷冷地扫着眼前的僧人,“寒舍也没有收拾,师父贸然进去怕是不妥——”
“什么师父!”冯远道连忙打断道,“这是成翁啊!”
“什么成翁——”李氏刚要接着呵斥,自己却先愣住了。
成翁……
狄成翁?
那不就是……老国公?
她得脾气像是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凉水,这会儿一下有些缓不过神来。
再看眼前人,李氏皱紧的眉头慢慢舒展,又再一次拧紧。
不像啊,完全不像。
——这也才十几年罢了,一个人的容貌,会变得如此彻底么。
僧人也望着李氏,垂眸笑了起来。
直到这时,李氏才感觉眼前人的眉眼,似乎确实和她印象中的故人有些相合。
她的手有些无措地捏住了衣袖,“国公爷?”
“已经不是了。”
第二十一章 祖与孙
几人穿庭过院。
“二郎和三郎呢?”李氏在冯远道身旁小声问道,“听六郎说他们俩去找你了,怎么没有一道回来呢?”
“回来了啊,就是没跟我回城,快到洛阳的时候他们俩直接去岱宗山了,”冯远道笑了笑,“还是要先去拜见姑母的嘛,估计明后天就到家了。”
李氏轻轻哦了一声,心里忽然有些不是滋味。
这么长时间不见,二郎和三郎竟是还没有进家门就先上了岱宗山。
……两个亲生的孩子,到头来还没有六郎贴心。
“小国公这次也是一道回来的,不过也跟着二郎三郎一起去了”冯远道笑道,“等过两天大家都回来了,家里该是热闹咯。”
李氏叹了口气,“……这都多久没有团聚过了。”
冯远道光顾着和旁边的老友介绍自家的庭院,没有发现妻子的低落,小七望见了,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一晚,狄成翁在冯家住了下来,赶了几天的路,两人都有些疲倦,晚饭后不久狄成翁就在仆从的引领下独自回了客舍。
六郎和小七也一路陪着父母走回思永斋。
冯远道原也想早些休息,可一回思永斋就不困了——这满屋子的山鲛香气让他好像一下回到了小时候。
他一下抱起李氏放在桌上的竹筐,对着妻子连声道谢,然后披着厚斗篷就跑去了后院。
“爹是要做什么去——”小七刚要追问,但冯远道已经没影了。
李氏笑了一声,也转身往屋里走,“就知道你爹是这个反应……”
六郎看了看冯远道离去的方向,“娘,我们能跟去看看吗?”
“去呗,有什么不能看的。”
小七:“娘不去吗?”
屋子里传来些许响动,李氏又重新抱着两身旧斗篷走了出来,“我才不跟他折腾这些……你们披着这个,小心冻着。”
两人一边走一边系斗篷的颈带,异口同声地应和着,迈着大步跑出了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