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大明第一王妃_枕梦馍【完结】(191)

  第五个西瓜吃完的时候,李家那头传来了动静。朱月贵叫人出府买盐了。

  那批专程劫下的盐,早几日便被李家人悄悄拉到山野里埋了。前脚李家人刚走,后脚安王府的人便把那盐挖了出来。

  听闻李家人多方比价,最后买下了她专程叫人压价卖出去的盐,徐妙容嘴角的笑彻底压不住了。

  李家人买了盐,心急火燎回去交差。

  一见了朱月贵,那买盐的人便道:“殿下,奴婢今儿带出去的钱,还有剩的。”

  朱月贵忙问怎么回事。

  那买盐的人便把外头的情形说了一遍。

  朱月贵却觉得有些奇怪,“这盐价,似乎有些过低了?”

  应天府里,官盐统一定价,私盐价格不一,但错差也不会太大。她自然不是冤大头,放着便宜的私盐不要,却买官盐。

  只是她身份在这里,不好明目张胆买私盐,便没明说。下人说还剩了钱,想来应是去买私盐了。

  可私盐再怎么便宜,也不至于明显比周围私盐的价格低这么多。

  “去拿些盐过来。”

  她叮嘱了一句。

  下人依言,取了些盐过来。那盐瞧着,并无什么不妥。

  可朱月贵的心里还是惊疑不定,她又叫人,取了那装盐的袋子来。打开袋子,她险些气了个倒仰,

  “你们都是死人不成?!”

  袋子里绣了五个数字,正是她先前叫人丢弃的。眼皮子狠狠跳了两下,她忙叫人去埋盐的地方看,结果埋好的盐,不翼而飞了!

  “蠢货蠢货,你们这群瞎了眼的蠢货!”

  朱月贵气了个半死,合着她自个掏钱,把自个丢出去的盐又买了回来?

  “殿下,宫里送桃子来了。”

  正发着火,丫鬟又过来传话,说是朱棣叫人送了桃子来。

  “桃子?”

  朱月贵有些疑惑,“太常寺进上新鲜的桃子了?”

  “回殿下的话,是安王特意进上的桃子。”

  “安王?”

  朱月贵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突地跳。

  “安王哪来的桃子?”

  “安王为什么要进上桃子?”

  她一连问了两个问题,脑海里忽然浮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猜想。面色变了又变,丫鬟却仍事无巨细道:“说是安王特意叫人从阳山采买的,陛下感怀安王的心意,特意赐了安王二十枝翠绿夏花,并几本书。”

  阳山!

  朱月贵的脸,哗啦一下,变得赤红。

  却说安王府里,徐妙容正盯着那二十枝翠绿夏花,磨牙。她再一次刷新了对朱棣的认知。为女儿擦屁股时,大方的不得了。正儿八经赏人东西了,又小气的不得了。

  所谓的翠绿夏花,正是池塘里随处可见,她现在就能去摘几朵的,荷花!

  杆子是绿色的,荷花开在夏日里,翠绿荷花,名副其实!

  可这玩意不值钱,还不如送她几颗莲蓬呢。至少,还有莲子能吃着玩。

  又看向那所谓的“书”,待看清书的名字,她的表情再一次凝固了。

  游记。

  前面还缀着几个字: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

  她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翻开书随便看了几眼。是《马可波罗游记》,是她想的那个《马可波罗游记》。

  可这本书同《鄂多立克东游录》一样,虽然成书早,但正式从西方传到国内,是几百年之后。

  现在《鄂多立克东游录》提前传入,《马可波罗游记》也提前传入了?

  回忆了一番朝廷近况,近期并无什么人来朝,街上也没见外国商人,那么朱棣这书,是从哪来的?

  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人,郑和。

  正凝神细想着,朱楹却拿了一颗莲蓬进来了。一见了她,他便将那莲蓬递给她,道:“刚采的。”

  “给我的?”

  徐妙容有些意外。

  见他点头,谢了他一回。一边抠开那莲蓬,拿了一颗莲子放在手心,一心二用剥着,又问:“王爷,你说,陛下这是何意?”

  自己看书也就罢了,还偏把书送给了他们,说是“送”,又还要择期收回去。

  没见过这么小气的。

  “方才,杨荣也得了一本书。”

  朱楹见她剥莲子剥的实在太慢,将莲子从她手上接过,快速剥开,又递给她,道:“杨荣拿到的,是那本东游录。”

  徐妙容吃莲子的动作一顿。

  “广撒网?”

  她嘀咕了一句,又道:“难不成,他打算让这些书在所有人手上轮一遍?”

  可轮一遍,对他有什么好处?难道,他又要叫人写读后感了?

  想到先前的悲惨经历,徐妙容有些“惧怕”。结果怕什么来什么,小太监又来传了一回话,道:“陛下口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都读出了什么,写下来,呈给朕,朕要看。”

  “王爷。”

  徐妙容连忙将手上的书甩了出去。

  “这是陛下专门赏给你的书,你慢慢看吧。”

  写读后感当冤大头这事,当一回就够了,她才不要当第二回 。

  她不愿,朱楹自是不会勉强她,况且他本来也没打算把这桩“苦差事”丢给她。轻笑了一回,他接过那书,说:“好好好,我来看,我来写。”

  又看向她,问:“你能陪我吗?”

  徐妙容耳朵又发烫了,她感觉这人见缝插针,逮着机会就让她说不出话。怕他还要说出更让人语塞的话,她忙回他:“看我心情。”

  说了看心情,接下来一连三日,她并不出现在他面前。

  第四日,犹豫了又犹豫,脚尖在书房方向停留了好一会儿,她还是决定,就让他安安静静一个人看书吧。

  想着许久没给丫鬟们置办行头了,她便带着几个丫鬟,往街上去了。

  主仆几个逛过首饰铺子,又去云华堂里转了一遭,便准备打道回府。才从铺子里出来,远远地,徐妙容便瞧见一个熟人。

  第110章 借刀杀人

  “刘夫人。”

  徐妙容唤了一声。

  刘氏回头, 见是她,忙上来见礼。

  二人已是老熟人,又因着前头桩桩件件, 徐妙容待对方,相较别的命妇亲近。见刘氏一脸暴躁,没忍住打趣了一句:“夫人这是没买到称心的东西, 还是买到了不那么称心的东西?”

  “都不是。”

  刘氏摇头,又指着自己的眼, 气道:“臣妇这是, 被家里那口子气着了。”

  家里那口子,杨荣?

  徐妙容暗忖,杨荣的脾气, 一贯稳定, 他只有在誓死捍卫和大明有关的所有事的尊严, 不得不喷人时,才脾气不稳定。余下时候,他待人温和, 也从未听说, 他与刘氏红过眼。

  这是怎么了?

  狐疑地看着刘氏, 刘氏却主动说了:“还不是看了那书,走火入魔了。”

  说到那书, 刘氏又有更多的话要说。她道:“陛下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咱们家老爷读了百遍, 反而什么都不懂了。这几天, 他神神叨叨的,恐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臣妇瞧着实在心烦, 干脆出来逛逛了。”

  刘氏说的,应该是那本《鄂多立克东游录》。

  徐妙容回想,前几天朱楹同她说了,朱棣把这本书给了杨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也是朱棣的口谕。

  笑着回了一句“杨侍讲一贯严谨,许是在一点点磨那读书心得吧”,她又想,历史上,好像杨荣他们几位内阁成员,并不是那么支持开海。

  朱瞻基一死,堡宗一继位,三杨便废除了下西洋。

  杨荣可是未来的三杨之一,他的态度……

  “杨侍讲心情可还好?”

  委婉地问了一句。

  若是杨荣闷闷不乐,那便说明,他对那书里写的东西,并不赞同。若是他心情愉悦,那便说明,他将那书看进去了,书里的东西,他多多少少是赞成的。

  “不好说。”

  刘氏却回了这么一句,想了想,又道:“一开始吧,老爷还饶有兴趣。过了一天,他又耷拉个脸,还说什么,那书是瞎编的,一派胡言。又过了一天,他又茶饭不思的,和他说话,他还走神。今儿臣妇出来的时候,他还拿着笔,写写画画的。丫鬟说,夫人出去了,王妃你猜,他说什么?”

  “他说什么?”

  徐妙容给面子地问了一句。

  刘氏道:“他说,去锡兰。”

  “锡兰?

  徐妙容神情微妙,书里的锡兰,便是后来的斯里兰卡。杨荣的确“走火入魔”了,只是这“魔”,目前看下来,似是向好?

  又安慰了还在纠结锡兰是个什么鬼东西,怎么她听都没听过的刘氏几句,正要说点别的,眼角余光瞥见,街角好似有个人影一闪而过。

  月桃见了她的神色,便欲叫人上去看一看,她却微不可见地摇了摇头。

  “刘夫人,你可用高丽布裁过衣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14_b/bjYZ3.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