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下,一位衣装发髻都已凌乱的妇人正在嚎啕大哭。
她的怀中,躺着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女,安静地沉睡着,永远不会再醒来。
就在刚才,她的丈夫为了迎合天幕,下令让家中这位年轻的妾侍自行了断。
殷勤的仆从们把白绫系在房梁上,七手八脚地把女孩挂了上去,她扑上去想要救她,却被仆从们拦住,他们对她说:“夫人,不要让小的为难。”
脚凳被踢倒,女孩奋力地挣扎,但毫无用处,她的脸就这样从涨红变成青白。
不知是哪位胆小怕事的奴仆叫来了主人。
她的丈夫一脸温柔地握住了她的手,手心是温热的,话语却格外冰凉:“只是一个病死的妾而已,怎么哭成这样?”
他凑到她的耳畔,唤起了她的闺名,轻声道:“不要挑战我的耐心。没听到天幕说的吗?你和她都只是物品而已。”
男人带着一众奴仆鱼贯而出,只留下了几位健壮的男仆,守在小院门口,等待着处理尸体。
搀扶着妇人的贴身丫鬟哆哆嗦嗦地跪倒在她身边:“夫......夫人......节哀,还是早日让姨娘入土为安吧。”
妇人紧紧搂住了女孩的尸身,迟迟不愿放手,丫鬟心一狠,一边去掰主子的手,一边宽慰道:“夫人,还是放姨娘去吧,您今后多为她祈福,也能让她投个好胎。”
“投个好胎......”妇人迷茫道,“她又能投个什么好胎呢?下辈子勿要做女人了罢!”
丫鬟背起冰凉的尸体,向外走去,闻言鼻尖一酸,忽而抬头望向天幕,叹道:“若是还做女人,便投胎到后世去。”
“是啊,投胎到后世去......”妇人也抬头,望向天幕,“衣食无忧,不必委身于人做妾,不必生死由他人命耶!”
说罢,她竟是转头撞向了院中大树。
鲜血顺着树皮蜿蜒而下,妇人瘫软在地,立时失去了生机。
*
高高的绣楼之上,一位妙龄少女面露微笑。
天幕出现后,她这狭小房间唯一的一扇小窗也被封住了。
但没关系,看不见画面,她还可以听到明女郎的声音。
哪怕被堵住了耳朵,哪怕变成了聋子,她还是能听到明女郎的声音。
她从来不知道,前朝有那么多厉害的女子。
后世的女子,都能如明女郎一般自由吗?
她拿出了兄长送给她的那根金钗。
屋中昏暗,但借着缝隙里透出的一点点光,上面镶嵌的宝石也能熠熠生辉。
能舍得赠予她这么贵重的礼物,他可真是一位疼爱妹妹的好兄长啊。
但她也曾亲耳听到,兄长亲口下令,让医者将她的耳膜捅破。
金钗已被磨尖,她不无忧心地想道:自己的力气这么小,能把脖颈刺破吗?
她其实还想再多听一听明女郎讲的后世,但耳朵真的太疼了。
每天都疼,时时刻刻都疼,她变成聋子的那天流了那么多血,为什么没有直接死在那天呢?
......
她终于还是离开了这个让她痛苦的世界。
*
这些事情,都并非个例......
天幕出现后,每天都有无数看不到希望的人,把天幕当成了希望。
他们本已经麻木,但身上的痛苦、心里的痛苦,都在看到天幕后一点点地清晰了起来。
有些人选择了逃避,离开这个让人痛苦的世界,也许就能投胎到后世。这并不是懦弱,而是另一种勇敢。
但也有些人选择了直面这种痛苦,他们要以后世为目标前进,改变这个世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唐朝,梁国公府。
卢氏悠哉游哉地躺在摇椅上,感受着夏夜的凉风,她虽然只剩下一只眼睛,但这只眼睛格外明亮,仿佛能够看透人心:“后世是一夫一妻制。”
卢氏的奶娘坐在摇椅另一侧的小凳上,抿嘴笑了一下,慢悠悠地为她打起了扇子:“夫人不也是吗?”
显然,自家小姐和姑爷的夫妻情深上了天幕,让她很是得意。
卢氏失笑:“我不是那个意思。”
而另一边的朝堂上,房玄龄也说出了同样的话:“后世已经将一夫一妻形成了制度。”
“不可武断。”魏徵反驳道,“明女郎只说了一夫一妻观念,并未提及制度。”
“后世大概率已经将一夫一妻形成制度了。”杜如晦笑着接话道。
长孙无忌看了看李世民的脸色,熟练地和起了稀泥:“说起来,其实咱们也是一夫一妻制来着。”
众人疑惑地望过去,稍加思索便心下了然:他们确实是一夫一妻制,只不过全称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已。
“关于吴琼的记载,还有另外一件事。”
“某天,某人告诉吴琼,你夫君特别喜欢吃某一样菜。”
“吴琼疑惑,你是怎么知道的?”
“对方就说,自己跟王安石一起吃饭时,他只吃那一样菜,一个人清盘了,这还不明显吗?”
“吴琼略微思考便知道问题出在哪了,于是问道,你们把这道菜摆在哪了?”
“对方答道,就在他正前面啊。”
“于是下一次吃饭,吴琼就把这道菜放远,把另一道菜放到了王安石正前方。”
“果然,王安石埋头苦吃面前的菜,远处的菜,他看都不看它一眼。”
“其实这件事和王羲之吃墨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月还是挺佩服他们的,难吃的菜放得再近她也不想吃,好吃的放得再远,她也要站起来夹菜。
更别说吃墨了,那么苦的东西,她就算再专心,也能立刻察觉到不对,绝对不会再吃第二口。
明月不无忧伤地想道,看来自己这种吃货,是很难像他们那样厉害了。
但她转而想到了和王安石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有名的吃货,心生宽慰。
苏东坡,因为有你,吃货界更美丽。
“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吴琼真的挺了解王安石的。”明月的心情有些复杂。
关于吴琼的记载真的很少,就这两件事,还是她从王安石的事迹里扒出来的。
就像在看男频小说里的镶边女主一样,男主只需要对女主一心一意,再拒绝几个深情的女配,就会得到大家的夸赞,毕竟他本来可以三心二意的。
当然了,拿那些小说男主去跟王安石比较,是对王安石的一种侮辱,但男尊女卑时代的史书,何尝不是一本本男频小说的合集呢?
第35章 东轩笔录,忠义水浒 最值得记忆的点就……
“再有就是王安石和吴琼子女的故事了, 如果说王安石的性格是执拗,那长子王雱的性情应该可以被称为激进,宋史中称他性情阴暗刻毒, 最崇拜商鞅。朝中有人阻碍变法, 王安石与同僚商讨该如何应对时,王雱语出惊人,说把领头的那几个枭首挂于市新法就能顺利推行了,王安石也大吃一惊。”
“而被质疑为精神病的次子王旁, 《东轩笔录》中记载了他身患心疾, 但这一句很难判断他是得了心绞痛还是失心疯,但后文中写, 王旁认为幼子相貌与自己不相仿,于是几次三番想要杀掉这个孩子,幼子惊悸早夭, 此后他和妻子就经常因此事吵架斗殴, 家中鸡犬不宁。”明月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很难依靠这一件事判断王旁到底有没有精神疾病, 但要说王旁是个正常人,那就有点昧良心了, “只能说是因为古代没有准确的亲缘鉴定,才引发了这次惨剧。”
“之前还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古代没有抑郁症, 其实被记载‘失心’、‘疯病’的应该都是抑郁症吧。”明月想到了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还记得,窦皇后生下李元吉后, 发现他‘容貌异常’,于是不愿意抚养他,窦皇后那时应该就是得了产后抑郁症, 后世都猜测李元吉是返祖了,毕竟李唐有胡人血统,和汉人确实有有一些容貌的差别。”
李世民一怔,阿娘已经辞世十五年有余,记忆中她的音容笑貌已经有些模糊了,而被阿娘讨厌的三弟李元吉,前年已在玄武门被尉迟敬德射杀。
明女郎所说的“产后抑郁症”,应当确有其事。
阿娘那时确实被诊断为“郁证”,肝气不舒,胸闷易怒,但阿耶并不体谅她,反倒当着众多下人的面斥责她不慈,让阿娘整日垂泪。
各朝的医者们也在思考着“产后抑郁症”一词。
“郁证”散见于众多病症之中,症状不一,胸、肝、气、脏,看来后世的医学进行了细分。
再有便是所谓的“亲缘鉴定”,秦汉倒是没什么意见,但唐宋明三朝的医者们都格外疑惑,明明三国之时便已经有了滴骨法,后来合血法也逐渐成为了主流,为何明女郎会说他们没有准确的亲缘鉴定技术呢?
除非......滴血认亲法不对!
“既已是怨侣,不如早日分开,但王安石并不因为王旁是自己的儿子就无视他的过错,反倒认为儿媳没有过错,不应休妻,应当和离。王安石甚至担心儿媳因和离一事担上恶名,还亲自为她择选佳婿,把儿媳当做女儿一样嫁了出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