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歇尔走上前台
巴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的拥护,但引起了工人的强烈 不满。11 月国会选举后,政府仍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经施莱歇尔提议,
11 月 17 日巴本辞职。
11 月 19 日,兴登堡总统应部分资本家的请求,召见希特勒。兴登堡向
希特勒提出,如果他能够提出一个具体的政纲,并得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就 能担任总理,否则只能当一名副总理。希特勒难以获得国会多数票,因为民 族人民党拒绝同他合作,中央党虽然同意给予支持,但先决条件是不实行独 裁统治。这样,希特勒担任总理的愿望还是未能实现。
12 月 1 日晚,兴登堡同时召见巴本和施莱歇尔,商讨组阁事宜。巴本提 出的执政方案是:关闭国会半年,依靠国防军和总统的全权实行独裁统治, 随后重新制定宪法。施莱歇尔不反对实施独裁统治,但认为这种统治必须拥 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他主张建立一条横贯所有政党并集合全国社会政治方面 活跃力量的“横向阵线”,由一个为国防军所支持的总统内阁来掌舵。事先, 施莱歇尔曾同纳粹党施特拉瑟派和部分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作过交涉,因此知 道自己能获得国会的多数。面对这两种方案,兴登堡决定支持巴本。然而第 二天,包括施莱歇尔在内的几乎全部内阁成员都不支持巴本,兴登堡转而任 命施莱歇尔组阁。
施莱歇尔以资本家“左翼凯恩斯主义”集团为后盾,基本上留用巴本内 阁阁员,组成总统制内阁。但是由于原同意出任副总理的格·施特拉瑟在纳 粹党党内斗争中失败,他组织“横向阵线”的计划夭折。
施莱歇尔试图消除前两届内阁在社会政策方面的缺陷,声称自己既不赞 成资本主义,也不拥护社会主义,意在成为一名“关心社会问题”的军人政 治家。他上任不久,向全国作了一次广播演说,宣布“本政府的纲领集中到 一点,就是创造就业”。该政府执政期间,在经济上不增加新的税收并控制 物价,取消巴本内阁削减工资和救济金的规定,废除农业定额分配制,在东 部实行补贴无地农民定居的庞大计划,同时决定耗资 5 亿马克,发行特别期 票,用以扩充劳动就业岗位。格雷克提出一个劳动就业纲领,建议设立部长 级的劳动就业专员一职,在市镇机构的协助下,以国家债务形式筹集经费, 利用社会委托订货的办法来扩大就业机会。该纲领被施莱歇尔接受,格雷克 则受邀担任中央劳动就业专员,他将全德工会联合会、基督教工会和冲锋队 的代表吸收进专员办公室,试图沿着所谓的“工会轴心”扩大社会基础。施 莱歇尔则准备把格雷克的做法扩大到政治领域,打算邀请各派工会的领袖担 任政府部长,再次组建“横向阵线”。在外交上,施莱歇尔打算同苏联进行 谈判,延长 1926 年德苏条约,并扩大两国贸易关系。
但是,施莱歇尔在政界经营时间不长,根基尚浅,即使在军界也因资历
欠深和喜欢弄权术而缺乏有力支持。其干预经济的措施还未来得及见效,就 已引起“巴本派系”垄断资本集团的恐惧,认为其政策具有一种“布尔什维 克的危险”。西门子甚至表示:与一种布尔什维克的危险相比,希特勒只能 算小巫见大巫。这就给希特勒提供了进一步争取垄断资本集团支持的可趁之 机。1932 年 7 月曾当着蒂森的面拒绝付给纳粹党任何竞选费用的杜伊斯贝 格,年底同意向纳粹党资助 10 万马克。正是在这种恐惧心理支配下,支持巴 本的资本家集团迅速向纳粹工业集团靠拢,同意让希特勒上台执政。
希特勒就任总理
巴本被施莱歇尔搞下台后,一直伺机报复。1933 年 1 月 4 日,经科隆银 行家施罗德男爵牵线,他与希特勒举行会晤,商讨倒阁事宜。巴本力争自己
当总理,给希特勒保留副总理职位,或者成立两人的“双头政权”,希特勒 意在担任总理,双方未能达成协议。1 月 10 日和 18 日,巴本和希特勒两次 会晤,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月 22 日,经里宾特洛甫提议,巴本、希特 勒、戈林等人与兴登堡总统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及总统府国务秘书梅 斯纳一起举行协商,成效仍然不大。
民族人民党主席胡根贝格曾于 1932 年12 月 20日表示支持希特勒出任总 理,并愿意在希特勒内阁中担任经济和农业部长。1933 年 1 月中旬,他又向 施莱歇尔表示,愿意入阁担任统一的经济与农业部长。施莱歇尔拒绝了这一 要求,胡根贝格遂积极加入倒阁运动。
按照预定计划,新国会将于 1 月 31 日召开会议。施莱歇尔预计自己得不 到国会支持,遂于 1 月 23 日进见总统,要求解散国会,并推迟几个月举行下 届的国会选举。兴登堡要求他履行上台时的诺言,设法争取国会多数的支持。 施莱歇尔无力办到这一点,于 1 月 28 日辞职。
此时,国防军领导集团内部也发生了有利于希特勒的变化。自 1932 年 5 月格罗纳被迫辞职后,国防军领导层内部的意见分歧就进一步公开化。以陆 军首领哈默施泰因为代表的一批军官蔑视纳粹党,反对该党单独执政。施莱 歇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反对纳粹党单独执政。从 1932 年年末至 1933 年 年初,两人的关系愈益密切,经常在一起商议总理人选问题,结成了一股势 力。然而,尽管他们都不希望纳粹党单独执政,但特别担心纳粹党与共产党 联合起来反对政府,引起国内政局动荡,招致波兰向德国发动“预防性进攻”。 他们认为一旦巴本与胡根贝格联合执政,必然会导致内乱。1933 年 1 月下旬, 哈默施泰因等人几次向兴登堡陈述意见,重点是反对再次任命巴本担任总 理。在当时德国政治斗争的特定条件下,他们的行动客观上有利于希特勒上 台。以驻防东普鲁士的第一军区司令勃洛姆贝格及其参谋长赖希瑙为代表的 一派,则竭力主张任命希特勒担任总理。勃洛姆贝格曾于 1927—1929 年担任 军队管理局局长,30 年代初又兼任日内瓦裁军会议德国代表团团长,在军内 拥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施莱歇尔是几乎没有上过前线的“办公桌军官”,在 军内威望不高,客观上有利于勃洛姆贝格等人扩大自己的作用。1933 年 1 月 下旬,勃洛姆贝格和赖希瑙受召与兴登堡总统商讨组阁事宜,勃洛姆贝格以 国防军不足以同冲锋队和党卫队相抗衡为由,要求组建以希特勒为总理的民 族阵线政府。同月 29 日,兴登堡任命勃洛姆贝格为国防部长。这在客观上加 强了希特勒和军内亲纳粹派的地位。同日晚,施莱歇尔和哈默施泰因向希特 勒和戈培尔发出建议,要求逮捕正在向兴登堡施加影响的巴本、奥斯卡·冯·兴 登堡和梅斯纳(即“兴登堡集团”成员)。纳粹党却迅即把该消息通报给兴 登堡集团,使局势进一步朝有利于纳粹党的方向发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