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盟国的反攻和纳粹政权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会战和苏德战场的失利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一举攻到莫斯科城下。然而在 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始终未能攻占莫斯科。1942 年 1 月起,苏军发起反 攻,经过 3 个月鏖战将德军击退。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损失 50 万人,首次 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1942 年夏,德军集结重兵 于苏德战场南翼,向斯大林格勒实施重点进攻。7 月 17 日,战斗打响,德军 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战的 B 集团军群,有 71 个师,经过激战,9 月 12 日, 苏军外围防御地带丧失殆尽,退守市区。德军一度攻入市区,双方浴血奋战, 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11 月开始,苏军调动强大兵力开始反攻,包围德军
22 个师 33 万人。1943 年 2 月,苏军全歼被围德军。整个会战,德军损失累
计达 150 万人、3000 架飞机和 3500 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德军遭到战争以来 的最大失败,从此德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希特勒不甘心失败,于 1943 年 7 月在库尔斯克再次发起进攻,以图粉碎苏军主力,夺回战略主动权。双方投 入总兵力 400 余万人,共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 1.3 万多辆,作战飞机近 1.2 万架,这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兵团会战。然而经 50 天激战,德军损失
50 万人、1500 辆坦克、3500 架飞机。苏军损失也很大。通过会战,德军彻 底丧失战略进攻的能力,转入全线防御。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发起连续突击,逐步向西推进,围歼德军有生 力量。1944 年秋,德军基本上被赶出苏联领土。
盟军反攻和德军全线崩溃
在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将美国及美洲、 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不断壮大。
1942 年 10 月,英军在北非发动阿拉曼战役,打败 1941 年 2 月为增援意 军进入北非的德国非洲军团,迫使德军退入突尼斯境内。同年 11 月 8 日,美
英盟军又在西北非登陆,占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进逼突尼斯。希特勒 命令德意军坚守北非,但无济于事,1943 年 5 月 13 日,25 万德意军全部向 盟军投降。
盟军肃清北非德意军后,于 1943 年 7 月 10 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7
月 25 日意大利国王罢免墨索里尼,任命巴多里奥为首相,9 月 8 日,意大利 宣布无条件投降。希特勒即令驻意德军包围罗马,解除意军武装,并占领意 大利北部地区,迫使巴多里奥政府退入南部盟军占领区。同时,希特勒派遣 突击队抢回被意大利新政府监禁的墨索里尼,扶持他重新建立“法西斯共和 党”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以维持其法西斯同盟。
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 战场。至 1945 年 5 月,相继解放法国,比利时、卢森保、荷兰、挪威、丹麦、 意大利。德军退守法德边境一线。与此同时,苏军在东欧战场先后解放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国内各阶层民众的反战活动
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各种形式的 反战抵抗运动。在战争初期,德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胜利,激起民众 的民族主义狂热,反战抵抗运动很难开展,规模很小。斯大林格勒会战后, 德国在战场上的失利使战争陷入长期化,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使其经 济日益困难,各种矛盾迅速加剧,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因而地下抵抗活动日 益活跃,并逐渐形成高潮。
1939 年 9 月 2 日,德共流亡政治局发表声明,反对扩大战争,呼吁为迅
速结束战争并召开解决争端的国际会议而努力。以后,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 不断发表声明,抗议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各国。但是,流亡领导机构受共产 国际新路线的影响,在抨击法西斯侵略行径的同时,也指责了英法政府和各 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国内的共产党地下小组因同外界联系不畅,并受到纳粹 政权血腥镇压,一直未能建立起全国性的地下领导机构。直到 1942 年 5 月, 下莱茵和鲁尔区的地下组织才召开了一次代表会议,联合向民众发表一份《呼 吁书》。
社会民主党执委会也谴责纳粹政权的战争罪行,呼吁德国人民起来推翻
希特勒,打倒纳粹制度,结束战争,实现和平与自由。但是,党内右翼力量 把苏联和共产国际视为敌人,将粉碎希特勒暴政的希望完全寄托到英美法等 大国的军事胜利上,并拒绝与德共合作。党内左派小组尽管反对在战后建立 苏联式的国家,但对西方大国的军事实力不抱过高的希望,很多社会民主党 人在实际斗争中同共产党人并肩战斗。
大战前期较活跃的地下反纳粹反战组织“舒尔策—博伊森——哈尔纳克 抵抗组织”,是在苏军情报人员协助下建立。主要领导人舒尔策—博伊森上 尉在德国航空部供职,哈尔纳克是一个经济学家,任经济部高等参事。其成 员有艺术家、作家、职业军人、记者、大学生和工人,其中部分是共产党员 和社会民主党员。纳粹司法机构称之为“红色乐队”。该组织在布鲁塞尔和 巴黎分别设立了“西梅克斯公司”作为工作据点,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西 门子康采恩等重要军工企业和德军领导机构中的反法西斯小组保持密切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