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一些东欧国家出现政府机关与群众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的 现象,东德从 10 月份起也出现了小规模的反政府骚动,一些人号召举行罢工 并杀害党的积极分子。由于东德政府措施果断,事态在萌发状态即被制止。 与此同时,国内各报刊在苏共二十大后也开始讨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倍伦 斯和贝纳利等人提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计划中更多地运用价值规律的主 张。1958 年,东德政府跟随苏联之后,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 改组,贯彻地区管理原则,取消 7 个工业部,在同类企业较集中的地区建立 企业联合公司,具体管理过去由中央工业部管理的企业。但是,由于仓促行 事,出现了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同时,企业日常领导重心移到地方后并未 有效解决企业自主权问题,因而改革未见成效。1961 年,政府又成立国家经 济委员会来加强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集中统一领导。
1958 年 7 月,统一社会党“五大”提出了到 1961 年在人均占有重要生
活必需品和消费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联邦德国的口号。1959 年 10 月,政府宣 布停止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另行实施旨在赶超联邦德国的 1959—1965 年 “七年计划”,预定在计划实行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为每年 7%。然 而,实际情况同预期相反,由于主客观原因,东德国民经济从 1959 年后持续 下降:1959 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约 11%,1960 年降为 6%,1961 年为 4%,1962 年为 2%,1962 年夏,东德政府被迫放弃七年计划。
由于民主德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于西部德国,随着东西方
冷战的加剧和国际局势的恶化,东德居民大量逃亡西德,据统计,从民主德 国建立之日起到 1961 年 6 月 30 日止,逃往西德的东德居民约有 260 万(一
说 350 万)。其中近半数的人是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因为西柏林位于民
主德国境内,东西方关系紧张后,东西德边界线实行封锁,而东西柏林之间 只有一条分界线,人们往返并无多大阻碍。为了阻止外逃,1961 年 8 月 13 日,民主德国对整个西柏林边界实行封锁,并开始筑起一道长 161 公里的柏 林墙。柏林墙的构筑阻止了逃亡人流,稳定了民主德国的社会秩序。
东德在执行“七年计划”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后,统一社会党内很多干部 和理论界学者都主张实行改革,认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有碍社会主义发展 动力的充分发挥,违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为此,统一社会党中央成立工 作小组,准备实行体制改革。1963 年 1 月,统一社会党召开“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党的战略任务,要在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根据 本国具体条件和可能,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发展国民经济。同年 7 月, 政府通过《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新体制的准则》,决定从 1964 年起在全国实 行。新体制的主要内容是:扩大联合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使它成为一种“康 采恩”;在坚持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经济杠杆,推行经济核算制; 实行工业品价格改革;改革国家投资拨款制,推行以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为 主的企业投资制。1964 年 2 月,乌布利希在统一社会党六届三中全会上又一
次强调,民主德国的经济改革应当体现自己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国家的特 点,表明民主德国不能走苏联的老路。
改革初期,效果较明显,1967 年肉、奶、蛋等副食品基本达到自给,工 业生产增长率也有所提高。但是,新体制是在经济结构不平衡、经济杠杆不 完备的情况下推行的,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 1967 年统一 社会党“七大”以后,政府强调工业内部的“结构改革”,集中力量发展电 子、电气、科学仪器、化工和机器制造等尖端工业,认为它们在国民经济中 起决定作用,忽视了动力等基础工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失调,日用品 缺乏。此外,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投资方向偏离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统一社 会党内原本不赞成改革的人士认为这是没有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下平衡机制原 则的结果,把困难归咎于新经济体制。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发生后, 东德停止推行“新经济体制”。1970 年 6 月,统一社会党中央全会否决了经 过政府同意的继续发展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并在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了一 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971 年 5 月统一社会党七届十六中全会解除了乌布 利希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昂纳克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宣布停止执行“新 经济体制”,并针对前一阶段计划与市场调节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纠 偏”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总体上看,70 年代初期东德仍 保留了 60 年代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没有完全回复到 50 年代那种高度集 权的管理体制。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东德经济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又开始尖锐,于是
统一社会党又把“完善”经济体制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这次经济体制改革 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集中管理的原则,建立大型的托拉斯式的企业,减少中间 层次,发挥联合企业在科研、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强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78 年,统一社会党中央和政府作出关于改组和 新建联合企业的决定,首先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组。到 1981 年底,工业、建筑业已基本联合企业化。4029 个工厂企业合并组成 133 个大 型联合企业,建筑业组成 28 个联合企业。每个联合企业一般由 20—40 个企 业组成,拥有职工 6—8 万人,享有广泛自主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总 经理由部长直接任免。此外,还有专区领导的联合企业 93 个。这项改革被认 为是民主德国 30 年来生产关系方面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 重大作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