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国史纲_孙炳辉、郑寅达【完结】(152)

  界的不可侵犯性,其中包括作为德波边界的奥得—尼斯河边界线,苏联方面 保证不反对德国通过和平手段完成重新统一。同年 12 月,勃兰特访问波兰, 签订两国友好合作条约,双方保证尊重彼此领土完整并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一 切分歧,德方再次承认奥得—尼斯河边界线。访问波兰期间,勃兰特在华沙 犹太人区纪念碑前亲自下跪,表示民族忏悔,该举动对改善联邦德国与东欧 各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联邦德国先后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 利、保加利亚、波兰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 1970 年 3 月起,勃兰特多次与 民主德国政府举行会晤,1972 年 12 月,两个德国签订“基础条约”,双方 同意“将只用和平手段解决它们的争端,并且将放弃用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 力”,同意“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相互之间的正常睦邻关系。”

  由于勃兰特政府在内政改革上成效较小,国内出现了通货膨胀、失业率 上升和大学生动乱等问题。在外交事务上,国内一部分人对“新东方政策” 也表示怀疑,认为该政策给予东方国家的让步太多,却得不到任何实际的回 报。他们反对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区纪念碑下跪的做法,认为这种外交方式 过于“感情用事”。1974 年春,勃兰特的随从记者纪尧姆被发现是民主德国 的间谍,勃兰特被迫辞去总理职务。由于社民党在 1972 年秋的大选中获得大 胜,所得票数在战后第一次超过了基民盟—基社盟,故仍由社民党人赫尔穆 特·施密特担任总理。

  在施密特政府执政期间,联邦德国比之西欧其它主要国家都要顺利地度

  过了 1974—1975 年经济危机。在 1976 年和 1980 年两次大选中,社民党和自 民党连续获胜。但由于自民党和社民党政见不合,突然转向和基民盟—基社 盟联合,1982 年 10 月向议会提出对社民党内阁的不信任案。1983 年 3 月, 举行联邦大选,基民盟—基社盟在大选中得票 48.8%,社民党得票 38.2%,自 民党得票 7%。基民盟成员赫尔穆特·科尔同自民党人组成联合政府执政。科 尔政府重新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调整经济政策,紧缩财政开支,控 制通货膨胀,外交上立足西方联盟,但又坚决维护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同时积极谋求对苏缓和。在科尔政府执政时期,联邦德国的经济走出谷底, 连续 4 年保持稳定增长(1983—1986 年分别增长 1.3%、2.6%、2.4%和 2.5%), 通货膨胀率从 1982 年的 5.5%下降到 1986 年的-0.5%,预算赤字由 1982 年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 4.3%减少到 1986 年的不足 2%,使马克成为西方最坚挺的货 币之一。

  1986 年底,联邦德国再次举行大选。结果基民盟—基社盟得票 44.3%,

  社民党得票 37%,自民党得票 9.1%。以科尔为首的执政联盟以 53.4%的绝对 多数击败最大的反对党社民党而继续执政,科尔连任联邦总理。

  经济发展概述

  战前,德国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而言,工业比较发达,全德 78%的矿 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然而,由于二战的破坏,德国许多 城市成了废墟,约 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工业生产值直线下降,1946 年 西占区工业生产只及 1938 年的 22.9%。为了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联邦 德国成立后,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放松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国 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办法来推行福利国家政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体系。

  在联邦德国恢复经济的过程中,“马歇尔计划”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提 供了食品和原料,缓和了供应紧张状况。艾哈德说:马歇尔计划的基金是德 国经济复兴的最初动力。1950 年联邦德国经济已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开始 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50 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为 8%,超过美、英、 法诸国。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由经济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966 年 4 月,联邦德国早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结构性的大规模经济 危机。与 1952 年 5 月和 1958 年 4 月的两次危机性生产下降不同,这次危机 是一次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大、时间 长、部门多。危机从 1966 年 4 月到 1967 年 6 月持续了 15 个月,期间工业生 产下降幅度达 7.6%,一些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的新兴工业部门也第一次出现大 幅度的下降,失业人数从 1966 年 6 月的 10.1 万人猛增到 1967 年 2 月的 67.4 万人。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主张加强国家干预的社会民主党开始参与执政。

  1967 年初,政府通过一项刺激经济的纲领,增加对铁路、邮政和公路建设的 支出。联邦银行将贴现率从 5%降至 3%,以鼓励投资,另一方面扩大货币投放 量达 10.4%。1967 年 6 月,政府颁布了《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简称“稳 定法”),规定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同时达到物价稳定、高就业状态、 外贸平衡和经济持续地高速度增长”。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运用公共开支 对经济的发展过程作有力的干预,遇到社会需求空缺时,就以信贷的方式增 加财政赤字,扩大公共开支,相反,如果社会总需求超过生产能力,就增加 税收,降低支出总额,将未曾支出的经费作为“景气平衡剩余”存放在联邦 银行里,法律颁布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状况好转,包括向企业 大批定货,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实行优惠的税收率,扩大政府投资等。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