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国史纲_孙炳辉、郑寅达【完结】(19)

  才能在校任教。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还特设教师研究会,培训新教师。洪 堡按照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的学说,废除机械式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创办新型高等学校,培养高等人才。1809 年,洪堡上书普王,获准开办

  柏林大学,年拨款 15 万塔勒。他广为罗致人才。费希特被聘为第一任校长。 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史学家尼布尔、医学家赖尔、农学家塔尔等一大批学术 名流都应聘任教。学校实行“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 研究领先”等原则。年轻的柏林大学很快成为德国第一流的大学,在德意志 的民族解放和统一事业中起着精神中心的作用。

  19 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改革虽很不彻底,但它却使普鲁士乃至德意志社会 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改革加速了封建关系的解体。容克地主把从农业改革 中获取的大量土地和现金按照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改造庄园,使之成为资本 主义农场,使农奴制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容克发生了分化,出现了 资产阶级化的容克阶级。加上工商自由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促使 了资产阶级的诞生。普鲁士开始从封建庄园制过渡到资产阶级容克地产制,

  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 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此后德意志的历史进程——30 年代的关税同盟,

  40 年代的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50、60 年代完成法律上的解放农民,70 年 代的民族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究其基础和发端,都应归结于 19 世纪初的 农奴制改革。因此,这场改革也就是德意志近代史的开始。

  普鲁士道路的深入推广

  1821 年至 1848 年,普鲁士就调整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和赎买封建义务的 问题,先后颁布了 10 项法令,2 项公告,5 项内阁命令,2 项条例和 2 项规 定。农业改造广泛进行,易北河以东地区进展尤快。30 年代中,这里约有 94.6% 的农民地位得到改善,到 1848 年,已有近 30 万“赎免农户”(世袭农户)

  和 7 万多“调整农户”(非世袭农户)解除了封建义务。他们总计赎买了 600 万日车马劳役,1700 万日手工劳役,折合资金为 1850 万塔勒。

  在西南德,农业改革工作进行得更彻底。巴登 1820 年法令废除了农奴制 时期的人身赋税,并开始赎买劳役税,1831 年无偿取消国家的劳役,1833 年允许农民赎买地主的封建劳役,1848 年法令消除了封建束缚的最后残余。 符腾堡 1830 年宣布农民可以赎买封建劳役。萨克森 1832 年的《赎买条例》 较之同类法规更为激进。巴伐利亚虽进展缓慢,但在整个改造潮流的推动下,

  至 1848 年,亦颁布了改革令,废除领地裁判权和警察权,无偿取消劳役,赎

  免封建地租。 农业资本主义关系的迅速成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轮作制代替了三

  圃制,人造肥料广为运用,土壤大为改善。19 世纪上半叶,全德谷物产量增

  产至 1.2 亿吨,畜牧业大幅度发展,德国取代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优质羊毛生产国。

  普鲁士道路在全德深入推广的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德意志的社会性

  质。首先是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变了,土地不再是收取地租的骑士领地,而是 与资本主义市场紧密联系、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其次是劳动力的性质变了, 农民摆脱隶农身份,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长工和日工。最后是产品分配的 性质变了,封建的超经济的剥削关系已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所代替了。这 样,作为封建经济基础的主要部分——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都 在农业改革这股洪流的冲击下瓦解了。同时,深入的农业改革又加速了容克 的资产阶级化,富农阶级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的购置地产,使一个资产阶 级化的容克和地主化的资产阶级混合成长的新阶层逐渐形成。因此,正是这 个变革,使德国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化,可能采取温和的、自上 而下的调整手段来完成。而且也正是这个变革的深入开展,使德国的统一问 题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节 民族解放战争 民族运动的兴起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在此之前,作为

  德意志民族外壳的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个影子。在人们的意识中,只有小邦 国,只有欧洲,只有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德意志。上层阶级甚至以采用外 国的风尚、服装、礼仪、生活方式、观念和语言为荣。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 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 身份出现的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狂。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 志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

  从 1800 年起,德意志掀起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是 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混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异族压 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洪堡在任普鲁士驻罗马公使时,痛感祖国的沦陷 和民族的耻辱,决心改革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先锋战士。

  1813 年的解放战争,全体柏林大学的学生均投身其中。1807—1808 年冬,费 希特在敌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一系列《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论证了存在 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号召争取形成一个作为人类理性王国核心的德 意志民族国家。演说影响了整整一代德意志青年,激励他们为德意志民族的 独立和复兴而英勇战斗。浪漫学派更是把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作为创作的中 心题材。海德堡的三位浪漫派作家,阿希姆·冯·阿尼姆和克莱门斯·布伦 塔诺合编的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1806),约瑟夫·格雷斯的《德意 志人民丛书》(1807),都以鲜明的观点揭示德意志的历史意义,宣扬德意 志人的民族权利。对此,施泰因称赞说:在海德堡燃起了一股吞噬法国人的 熊熊烈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