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国史纲_孙炳辉、郑寅达【完结】(68)

  形形色色的复仇主义势力抬头。1886 年 7 月 14 日,新任国防部长布朗热利 用攻打巴士底狱纪念日举行的阅兵式对德挑衅,之后又着手加强军队建设。 面临这严峻的形势,俾斯麦只得孤注一掷,背着维也纳,同沙俄单独盟

  的。

  1887 年 1 月,沙皇在亲德派的影响下派员前往柏林。俾斯麦的儿子赫伯 特同沙皇的代表舒瓦洛夫兄弟举行了会谈。沙皇使者自作主张地建议续订没 有奥地利参加的协定,而这个双边条约的基础应是:在发生德法战争或俄国 为夺取海峡而进行的战争时,双方保持友好的中立。俾斯麦得悉之后,欣然 批示:“我认为这是可行的,不必顾虑到对奥地利完整性的担保。”在接见 舒瓦洛夫兄弟后的第二天,1887 年 1 月 11 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长篇演说, 踌躇满志地宣扬他与俄友好,同法敌对的方针,声称:“对我们说来,俄国 的友谊比起保加利亚的友谊以及保加利亚在我国的一切朋友的友谊更为重 要。”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彼得堡音讯杳然。沙皇反对德对法自由行事,直 到俄相吉尔斯危言耸听地谈到俄国即将孤立时,亚历山大三世才同意重开德 俄会谈。5 月,俄国大使带着条约草案抵达柏林。俾斯麦准备妥协,他认为, 即使接受沙皇的协定条件,也比俄德决裂要好得多。只是在对奥关系上,俾 斯麦以披露 1879 年德奥同盟条约的方式,请求俄国谅解,他不能答应俄对奥 自由行事,但可以接受俄国的其他要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德俄密约终于

  在 1887 年 6 月 18 日由俾斯麦和舒瓦洛夫签订。条约规定:缔结国双方在任

  何一方同第三国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必须保持友好的中立,但俄对奥、 德对法的战争,“不受本条约约束”;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的“优越的 决定性的势力的合法性”;重申封闭两海峡的原则。根据俾斯麦的建议,条 约附有特别议定书,说明:如俄皇认为有必要“负责保卫入口”以“维护帝 国的咽喉要道”,德将提供道义上和外交上的支持。

  对俾斯麦来说,似乎签订了德奥同盟而保险德国不受俄法的进犯,如今 再与俄国缔结协定又保了一次险,因而这一条约被称为“再保险条约”。其 实,再保险条约恰恰表现了俾斯麦在其执政后期对外政策上的混乱和自相矛 盾。在“保险”条约中,他答应哈布斯堡君主国如遭俄国进攻就予援助;在 “再保险”条约中,他向俄国人保证如发生俄奥战争德善守中立。而俄奥在 巴尔干的利害冲突又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俾斯麦的“保险”与“再保险” 的矛盾终难共存下去。再说,再保险条约也未能促使俄德真正接近。沙皇对 俾斯麦压根就不放心,他知道,这位首相既可欺骗奥地利皇帝,也会以同样 的方法来对付他。沙皇兄弟弗拉迪米尔对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说得很明白: “沙皇承认你父亲的天才,但他始终担心会受到他的欺骗。”彼得堡并不打 算受制于这项条约。事实上,德俄关系一直很冷淡。1887 年 5 月,双方谈判 期间,沙皇颁布旨在对付德国的禁止外国人在俄拥有地产的诏令。夏天,即 再保险条约签订后没几天,俾斯麦指示德意志帝国银行和普鲁士国家银行抵 制俄国的有价证券。11 月,亚历山大三世访问哥本哈根取道柏林对俾斯麦的 热情回之以冷面孔。12 月,舒瓦洛夫到了柏林,俾斯麦向他出示了陆军元帅 毛奇的一份备忘录,告知总参谋部建议立即(在冬季)向俄国宣战。这些说 明,传统的俄德友谊如今“就像冰在炎热的六月份马上化为水一样,瞬即消 失”。“保险”、“再保险”,实际上很不保险。

  俾斯麦再作调整。1888 年 2 月,他在国会演说中强调:“我们不能跟在

  别人后面跑。”为把哈布斯堡君主国紧紧地拴住,他同时公布了 1879 年的德 奥同盟条约,向世界表明中欧两大君主国的紧密关系。此外,俾斯麦又把友 谊之手伸向伦敦。1887 年 11 月他在致英相索尔斯伯里的私信中写道:“我 们的政策要达到的目标必须是,为自己争取能够争取到的同盟者,这是考虑 到存在着这么个危险,即德国可能不得不同时与我们的两个强大的邻国作 战。”14 个月以后,1889 年 1 月,当俄德关系已冷到最低点时,俾斯麦干脆 去掉含糊的外交辞令,指示他的大使哈茨费尔特向英国建议:缔结一个对付 法国的英德同盟条约。索尔斯伯里看出俾斯麦的用意,表示英对德充满善意, 却拒绝正式结盟。俾斯麦的最后一项措施再告失败。至此,他的大陆政策已 走到了尽头,他的政治地位也发生了动摇。

  “政党联盟”

  同外交上的不顺一样,俾斯麦内阁在国内也面临困局。1886—1887 年, 威廉一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国君更迭已经迫在眉睫;而皇太子的登基, 则意味着一个“格莱斯顿内阁”的上台,这令俾斯麦倍感忧虑。他急切需要 有一个驯服的帝国议会多数派,借以控制政局。

  1886 年 11 月,俾斯麦故意提前 12 个月,要求议会延长 1888 年春天才 到期的 7 年军事预算拨款。次年 1 月,议会在草案二读时,只同意 3 年而不

  是 7 年的军事预算拨款。俾斯麦于是宣读了威廉签署的命令:解散帝国议会, 并定 2 月 21 日封斋节举行新的选举。首相重演故伎,利用布朗热的活动大肆 宣传来自西部的危险威胁。政府报纸以《决定关头》的社论制造耸人听闻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