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要忘记德国_黄永祥【完结】(107)

  由于近几年,特别是1993年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增加,中德贸易在双方的对外贸易中地位都有了提升。据1993年的德方统计数据,我国出口在德国进口中比重由80年代下半期平均的0.9%,上升到1993年的2.4%;我国进口在德国出口中比重则由80年代下半期为1%上升到1993年的1.5%。德国现已成为我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约占我国与欧共体国家贸易额的13%以上。

  同时,中国也已经发展成为德国在亚洲国家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也有利于两国的交流与长久友好和合作。它的前景是广阔的,路会越走越宽。

  三、前景展望

  ◆共同的利益使我们拥抱一起

  21世纪即将来临,中国和德国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来说是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对德国来说是要成为政治大国,且维持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并进一步得到发展。不同的愿望,共同的需要。只有合作与交往,才是两国正确的选择。

  在贸易问题上,这种合作则变得更为迫切。

  首先,两国贸易政策具有趋同性。一方面德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实行了普惠制待遇,且宣布新亚洲政策,把同中国的贸易往来作为发展对外经贸的重点。另一方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它的外贸发展战略是市场多元化。我国实行的对德贸易政策与德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是相吻合的。

  其次,两国经贸关系是互补的。从德国看,他的技术及许多高、精、尖产品,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德国资源缺乏,工资成本高,它着重发展的是高新技术。同时,食品原料和日用消费品却需大量从国外进口,这些产品正是我国的重点出口商品。我国地广人多,有一定资源,许多农副、轻纺、机电产品有竞争力,是德国市场所需要的。德国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又是我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这种商品互补、优势互补、效益互补的状况,是推动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发展两国贸易符合各自的长远利益。进一步发展中德贸易,既符合德国的长远利益,也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德国从欧盟内部大市场的扩大中获得推动力,但它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因为,欧盟从总体上来说其工业资源是有限的,德国还需要外部世界的原材料。大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发展对市场的要求越来越广阔;欧盟市场只能容纳德国的一部分产品,还有一部分要依靠外部市场。对中国而言,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欧洲联盟的重要成员国,通过德国可发展多边合作,进一步扩大同东欧、中欧和西欧国家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在中美贸易关系常常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发展中德贸易关系可以增强我国的抗干扰力。

  此外,中国经贸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增长速度,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机遇。目前,中国正顺利执行“九五”计划,许多重要的建设项目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已积极着手进行,中国企业对德国的技术和设备有很大需求。而且,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是强有力的。德国企业十分重视巨大的中国市场,与中国发展合作兴趣很大。它们期望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带动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出口,增加德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最后,两国有比较接近的政治需要。德国欲成为政治大国,挤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它不能缺少中国的支持。中国欲发展经济,在世界上反对美国霸权行经,维护自身的主权与利益,也需要德国的支持。中德两国无历史遗问题,比较容易接近。两国都选择以贸易为交往的手段,加强联系与合作。

  ◆前途广阔的中德贸易

  中德两国经贸关系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近期看,目前处在高涨中的中德关系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虽然两国经贸关系有很大发展,但在各自外贸中的比重并不大,还有很有大的发展余地。

  德国的新亚洲政策公布以来,尽管中德贸易有显著增加,但与日本、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比较,进展速度并不很快。德国的一些促进贸易的措施还刚刚起作用,其全部效果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表露出来。经过几年的危机和萧条以后,德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现在德国统一,国内市场扩大,进口需求增加。原东德地区经过结构改造和建设,经济在恢复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对外国商品的输入提供更多的容纳余地,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出口。德国经济已处于周期性的回升过程中,这是它与外国也包括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有利条件。

  我国对发展对德关系始终是重视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国经贸关系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向前发展,在各自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但这并不是说今后每年都要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长远来看,发展将是波浪式的,有高速增长期,也会有中速甚至低速增长期。因为在经过一段高速增长后,要有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以便进行协调,把不顺的关系理顺,把不协调的结构加以协调。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当两国宜谨记“五要”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由于两国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双方具有许多共同点,有共同合作的愿望。我们应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能因认识不同而影响双边贸易。要加强合作,增进了解。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是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基础。应增加高层接触,加强政府部门、省、州、企业之间的来往,创造一种友好的合作的环境。要支持与促进双边重大合作项目的进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