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要忘记德国_黄永祥【完结】(43)

  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民主德国还非常注重政治生活方面的安定。40年中,民主德国从未发生过大规模波及广泛的政治运动,领导层内部的分歧与斗争基本上不曾波及党外,在有关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方面的斗争也未扩散至经济领域,经济建设得到了稳定的环境保障。民主德国的历届领导人也坚持了经济政策与政治路线的连贯和稳定。

  2、不断完善与改革经济管理和计划体制。

  民主德国建国初期,参照苏联的经济模式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生产资料国有化,国家依靠行政机关,层层下达指标,对生产流通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进行严格的统一领导与管理。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一调拨,企业的一切权力集中在国家手中。同时,民主德国还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制实行农业合作化与特别征购等。这种体制在民主德国建国头几年恢复经济与稳定政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套苏联模式并不适用于民主德国已相对较高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恢复,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50年代,民主德国开始探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认识到必须扩大地方与企业的自主权,更多运用价值规律。1958年,民主德国首先改革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强调地区管理的原则,取消了七个工业部,将职能分划给国家计划委员会与联合公司。1961年,针对新出现的地方主义与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民主德国又成立了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工业、建筑业。

  1963年,民主德国提出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的新经济体制,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扩大联合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对公司、企业及地方经济管理机构权力下放,自主决定生产和销售,更广泛地应用成本、价格、利润、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核算。把利润作为主要核算指标;改革旧的工业品价格体系,对重要原材料大幅度提价;通过自筹资金或银行贷款对企业投资,企业可保留部分利润;采用新的银行体制,将国家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开,设立工商银行,取消了国家投资银行;规范了经济合同制度,严格了企业执行经济合同的责任,奖优罚劣;实行新的农产品价格制度,对全国谷物实行统一定价,后又对畜产品实行了统一定价。这些经济改革的新措施打破了原先高度集中式的旧经济体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得民主德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1971年,昂纳克当选为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与体制改革。

  首先,统一社会党实行了行业管理,减少管理和计划层次。195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业企业实行改组,按行业建立联合企业,实行托拉斯式的企业管理体制。1979年,民主德国正式颁布联合企业及其所属企业条例,确定了联合企业独立经济核算实体的地位,实行经理负责制。这样原来的“中央-联合公司-企业”的三级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企业”两级体制,大大提高了效率,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讲究计划的科学性和效益性。7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政府计划工作着重强调了计划的科学性与效益性。计划科学性,表现在每个发展计划必经专家认真分析,仔细论证其可行性,且计划中必须包括详细的生产指标以及生产平衡表。计划的效益性表现在强调生产质量,要求降低成本和保障实物指标与财政指标的统一,同时还要通过科技发展状况,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等指标对企业成果进行考核。第二,就是计划调节机制的多样化与系列化。虽然民主德国一向注重指令性计划的调节作用,但同时也重视各种经济杠杆的重要性。1982年,民主德国在旧经济合同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新合同法要求国家各企事业单位签订经济合同,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以法律责任来强化合同的执行。同时民主德国也注意发挥税收、利润、信贷、利息、价格等经济机制的作用,实行工资基金付费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奖励基金与成果基金,这样就把经济核算中的大部分经济指标同各种物质奖励联系了起来,鼓励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了企业及社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职工的文化水平。

  要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企业,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管理者队伍是关键。民主德国因为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制定了整套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将经济管理干部分成高、中基层之级,分别在中央、专区和联合企业开办的业务培训机构接受轮训。1989年为止,民主德国中央到基层的管理干部中,90%以上具有大专文化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保证了民主德国经济稳定与持续地发展。同时,民主德国也很重视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德国的全部职工都接受过10年制义务教育与二年制职工培训。企业还开办各种函授、夜校、知识讲座。这支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工人队伍为民主德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4、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源泉——集体化道路。

  由于民主德国建立于德意志东部地区,历来缺少劳动力,缺了资源。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与资金有限,因此在工业发展中需要大量进口能源与原材料,进口比例约占需求的60%。这种状况,使得民主德国在进入7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以后,以生产集约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线。197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纲领》和党的章程,党章中强调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统一,指出了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要建立在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集约化是民主德国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由于贯彻“把生产集约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一方针,民主德国在90年代的经济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10年中增长了53.6%,平均每年增长5%。民主德国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时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成为民主德国40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