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贺珍听了孙守法的话语,他虽然知道其说的有道理,清兵连日攻打,义军损失惨重,物资急缺,要不是严起恒带来一批粮草,他们根本无法支持,但他心中就是舍不得汉中这片基业,于是说道:“容我再考虑考虑~”
孙守法闻语心中不禁一叹,而这时一名盔甲破烂,浑身带血,背插箭羽的小校,从院外闯进来。
众人见他立马大惊,纷纷站起身来,而那小校却一下拜倒于地,大哭道:“大将军,孙督师,家父奉命去截断清军粮道,中了豪格埋伏,一万兄弟全部战死,呜呜~家父也被豪格杀了~呜呜~”
眼前小校乃是义军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仇池武大定的长子,孙守法听他之言,心里一惊,不惊诧异的看向贺珍,而贺珍则早以脸色煞白。
这时孙守法哪里还不明白,定是何珍不想撤离汉中,想最后一搏,不同他商议,便私自派遣武大定出战,结果致使失败。
贺珍听了小校的话,整个人颓废的坐下,大散关外的清兵足有六万多人,而七万义军在接连的损失后,已经只有三万多人,根本不是精锐清兵的对手。
在贺珍看来,他唯一能够守住汉中的可能,就是截断清军粮道,使得豪格粮尽而退,但清军却早有准备,义军不但折了大将武大定,还损失了一万人马,只剩下两万大军。
贺珍原本在兵力上稳压孙守法一头,现在也因为这次战败,不在占据绝对优势,他在义军中的话语权立马随之削弱。
在贺珍颓然之时,孙守法已经让人将小校扶下去查看伤势,而后他一脸肃然的看着贺珍道:“大将军,现在怎么办?”
贺珍座着,脸死惨白,他听孙守法相问,才收回神来,微微抬手,无奈的道:“请严先生来吧,本将同意撤入湖广,接受楚国公的改编~”
孙守法听他同意,虽然觉得晚了一些,白白损失了一万多士卒,但贺珍毕竟答应下来,汉中之地的两万多义军,便算保存下来。
这时孙守法,便连忙让人去驿馆请王彦派来的使者严起恒,众人在院内等待了片刻,去请人的校尉才慌忙回来,而后在孙守法的耳边一阵耳语。
众人见孙守法连色一变,心肝不禁立马提了起来,莫非楚国公的使者出了什么事故。
这其中最为担心的就是贺珍,他不想撤离汉中,又怕严起恒与其他义军首领接触,便派遣人马将严起恒居住的驿馆围了起来,美其名曰保护,实际就是软禁。
这时他见小校一人回来,还在孙守法耳边小声说话,便以为严起恒脑怒他无礼,不愿见他。
如果是之前,贺珍道觉得没有什么所谓,但现在他兵力大损,汉中铁定守不住,退入湖广是他唯一的生路,他便不能不在乎严起恒的态度。
“是本将考虑不周~”贺珍突然站起身来说道:“本将这就亲自去请严先生!”
“大将军误会了!”孙守法见此,却连连摆手,制止要离开的贺珍,而后对小校道:“带他进来!”
片刻后,小校便将一人领进屋来,这人正是严起恒的随从燕岱,他进来之后,相几位义军首领行了一礼,便开口说道:“大将军,孙督师,我家先生早以前往蜀中,你们的意思,我家先生早就知晓,先生的意思是让义军在守十天,他必定带一支兵马,来接替汉中防务!”
屋内之人听完燕岱之语,脸上纷纷漏出惊讶之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名四十多岁的清瘦男子,举着使者节杖,上面的彩带随着山风飞舞,行进在通往蜀中的蹒跚栈道上。
第276章 严起恒使大西
张献忠与李自成,是崇祯年间,兴起的两支最大的流民武装,李自成在西安开国建立大顺,而张献忠则在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于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大西政权建立后,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命“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
大西政权颁行《通天历》,设钱局铸“大顺通宝”,开科取士,任为郡县各官,对于四川从政治、经济上进行管理,以具备国家形式,从流贼转变为了割据政权。
大西建立之后,便宣布“赦免边境三年租赋”,大西军亦号令森严,不许“擅自招兵”,“擅受民词”,“擅取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可见大西军的军纪远比一些明朝军阀要好上许多。
在大西军中,骑兵和步兵的比例是“马七步三”,主力部队“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介马有付,去来如风,一日夜踔数百里”。每到一处,在所缴获战的利品中,最看重的就是骡马,其他均不在意。
由此可见,大西军的战力也十分不凡,这也是王彦急欲联络张献忠的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政权在建立之初,多是一副兴兴向荣之态,大西政权建立之初,同样也是如此。
后世民间常常听到张献忠屠川的传闻,但在作者看来,这与一个新兴政权该有的朝气不符,基本不可相信。
中国有写史、修史的传统,但大多数都是当朝修前朝,其中水分十足。
在作者看来,自唐太宗开了个不好的头之后,所谓的正史便不能全信,太宗只是为自己说好话,让后人觉得江山是他打的,李建成、李元吉还要害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非得已,但后世的统治者,却不只是改一点点,等到清朝,史书就基本没法看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