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作战的基础。战事拖得越长,补给就越感困难。虽然如此,但因为他也跟查理十二世一样,总 是不顾一切地进攻,结果常常遭到惨败,大有得不偿失的味道。 拿破仑对菲特烈大帝的评价是很有意思的,他说: “越是危急关头,越显示出他的伟大,这是我们所能说的最好的赞誉之词。” “使菲特烈显得杰出的,不是他的运动技巧,而是他的胆大妄为。他所做的事情,有很多是 我所不敢做的----他会放弃他的作战线,有时好像完全不懂战术。” “在七年之间,普鲁士凭一国之力挡着欧洲三个最强大的国家。这不是普鲁士的陆军力量, 而是菲特烈大帝一个人的功劳。” 当我们探讨他的历次战役时,发现使他成为如此伟大的将才的原因不仅是他的勇敢精神,而 且他对当时的战术条件也具有超乎常人的认识,同时知错能改。他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战术,是如 此迟缓和笨拙。自从他开始其毕生事业时起,他就决定以机动和迅猛的火力来作为他的战争体系 的基础,这也是当时的战术所缺少的因素。他曾经说过:“一个普鲁士的步兵营,就是一个活动 的炮兵连。他们的装弹速度极高,使其火力可以比其它任何部队都高出三倍以上。仅此一点就使 普鲁士军占了三比一的优势。”虽然有此说法,不过在他早期的作战中,他更多的是倚重刺刀, 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在后来各次会战中,都是全力发展枪炮的威力。 他是一个伟大的炮兵专家,曾经首创第一支真正的骑炮兵部队,从 1759 年以后三十年中,在 欧洲只有普鲁士拥有骑炮兵。因为奥地利人总是采取守势,他们的火线常常位于山顶,而预备队 则在山后方,所以他也主张更多地使用榴弹炮。奇怪的是,他从未认识到训练有素的轻步兵的价 值,尤其是在科林会战中,使他遭受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奥地利的轻型步兵,这就使人有些疑惑 不解了。 以他的小战术为基础,菲特烈又进一步发展其特有的大战术。过去,由于兵力的调动异常迟 缓,所以总是进行正面交战,这也是十七和十八两个世纪中的通病。不过菲特烈却认识到一个重 要的因素:如果自己一翼的机动性远比对方优越,那么等对方慢慢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就可以立 即转向它的一个侧翼,重新展开攻击敌军,使对方来不及调换正面。以上所说的就是其大战术的 精华,说起来好象非常简单,似乎很容易模仿,但事实上除非攻击方具有优越的机动性,否则不 易成功。因此拿破仑说:“他的‘斜形战斗队形’只是对于不善运动的敌人才有效果。” 菲特烈对这种战斗队形作了如下解释:“你面对敌人缩回一翼,并增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 利用后者的兵力,尽量对敌军的一翼进行侧翼攻击。十万人的大军,如果在侧翼只受到三万人的 攻击,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击溃。这种部署的优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一支规模较小的部队 可以与较强大的敌人作战, (二)它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 (三)如果你被击败了,那只是你 兵力的一部分,你还有四分之三的完整兵力,可以掩护你撤退。” 为了获得最高度的机动性和迅猛的火力,菲特烈主要的就是靠操练,有关这一点曾经有过许 多无稽之谈。虽然那是非常的严格,甚至有点野蛮,但是菲特烈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把它作为 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不过他对于那个时代的军人,也的确不太尊重。在他的《军事条令》中这 样说道:“一支军队的大部分都是游手好闲的人,除非将领们不断监视,否则这个由人组成的机 器就会自动崩溃,于是所谓纪律之师就只剩下一句空话了。”他又说:“如果我的士兵都开始自 己思考,那么就没有人肯当兵了。”此外,他还说:“军人所应做的就是要具有‘团队精神’, 就是承认他自己的团队是举世无双的。因为军官总是要领导他们走向最危险的地方,而他们这些 人又不受荣誉感支配,所以必须使他们害怕军官有甚于眼前的危险。”
虽然他发表了这些高见,可是他对他的部下却并非不慈爱,有时他的态度也是很友善亲密的。 有一次,一个逃兵被押到他的面前。国王问他:“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这个掷弹兵回答说:“陛 下,说老实话,我们的情况太糟了。”于是菲特烈开玩笑说:“好吧,今天让我们再打一仗,如 果我失败了,明天我们大家一起逃走好了。”随后就把这个逃兵送回原来的部队并且不加处罚。 虽然后来这种普鲁士式的操练法被人当成一种战争艺术,可是菲特烈本人却从未如此解释。 拿破仑曾经说过:“有一次在波茨坦宫前阅兵时,当他看到法国、英国和奥地利的年轻军官对这 个斜形战斗队形的运动非常感兴趣,不禁掩口而笑。”事实的真像是这样的,除非有菲特烈的精 神,否则这种菲特烈式的操练并无用处。只要从他的《军事条令》一书中摘录出几条意见就可以 知道他并不只是一个操典专家: “我们注意的主要目标应为敌人的军队”(原书四十九页) “在战争中,狐狸皮有时也和狮子皮同样的必要,因为当实力失败时,狡计却反能成功。” (原书第五十二页) “这是战争中一条永远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 方。”(原书第一○一页) “你的骑兵的得胜的一翼,不要让敌方骑兵能够再度集合起来,而应保持良好秩序以向他们 追击。”(原书第一一八页) “如果毫无理由地让士兵流血,这是非人道的屠杀。”(原书第一二○页) “虽然对伤患应该立即加以帮助,但却不可忘记杀敌的责任。”(原书第一二一页) “如果还有任何事尚未完成,那么你就不可自以为一切都已经完成了。”(原书第一二二页) “我的错误是对我的军官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确信,我一定会竭尽一切努力来加以改正。” (原书第一二六页) “对于会战有一条定理,那就是强迫敌人作他本来不想做的事,因为你的兴趣刚好与他对立。 凡是他不想做的事也就是你最希望他做的。”(原书第一二六页) 虽然菲特烈需要和平,而且在埃克斯-拉-查佩里和约签订之后,他也曾经说过:“从今以后, 除非为了自卫,我连一只猫都不会加以攻击。”可是他却没能认识到他这个获得成功的侵略行为 的含意。它使奥地利怀恨,法国畏惧,于是两国捐弃旧嫌准备采取联合行动。对于菲特烈而言, 这是很不幸的;特蕾莎的首相考尼茨亲王却能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菲特烈的侵略已经使法奥之 间的对立传统过时了,所以他向女王建议设法要求法国协助收复西里西亚,而以奥属日德兰作为 报酬。特蕾莎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考尼茨开始游说法国宫廷。第一点,他指出如果法奥两国继 续争斗,那么只会使菲特烈一人得利。第二点,由于俄国女皇伊丽莎白非常想吞并东普鲁士,而 只要用马德堡为代价,就可以收买萨克森,用不来梅也可以收买瑞典,所以如果以奥属日德兰为 交换条件,而法国同意支持奥地利的话,就可以组成一个七千万人的大同盟,从而把普鲁士和它 的四百五十万居民从地图上抹掉。虽然这个建议与法国的传统政策相违背,但是法国宫廷中的真 正有权势的幕后人物庞巴杜夫人----曾受过菲特烈的侮辱----竭力帮忙。但是在未获最后同意之 前,英国人却采取了一个行动,使危机急转直下。 当英国正在与法国忙于进行“不宣而战”的殖民地战争时,因为担心汉诺威的安全,不惜出 重金收买俄国,要他们把重兵集中在西部边界以保障汉诺威的安全。 菲特烈一听到考尼茨谈判的风声,他马上就企图拉拢英国,表示愿意保障汉诺威的领土完整。 英国政府立即接受了他的好意,因为与俄国女皇谈判的协议尚未批准,所以英国政府中途取消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