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是因为大军一到,征粮征草,不能迅速交付,结果征集到的一部分,就在等待的
时间中,消耗完了,说起来是双方的责任,不能只怪过境的军队苛扰。
“我在想,凡事要‘尽其在我’,我如今跟两位相约,第一、大军过境,我要求上
宪,联络邻省,预先通知潼关,以便准备;第二、通知一到,应该备多少粮、多少草,
派定以后,请各位尽快缴纳,一到即付,付讫即走,既不误戎机,又图个清静,何乐而
不为?”
“是!”朱嘉猷毫不迟疑地代表地方绅士应诺,而且有进一步的建议,“老公祖肯
为地方费神,实在感激不尽。只要大军能够随到随走,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到,也可以做
到,而且是乐于做到。我想,我们可以先缴粮缴草,请大人拨出仓库,预为存储;军队
一到,立刻就有供应,至于谁该出多少,不妨随后再算。”。
“那就更好了!一言为定。”
果然,这个办法的效果很好,过境的军队,一到潼关,应该要什么便有什么,异常
痛快。人心都是肉做的,地方上如此漂亮,军队也就不好意思骚扰了,随到随走,军纪
肃然;而潼关市面也就大非昔比,以前大军过境,家家惶恐,胆小的甚至闭门不出,如
今都是安居乐业,浑如无事。
不到三个月的工夫,潼关附近各州县,连妇人孺子都知道“汤青天”这个美称。土
豪劣绅,不敢也不能为恶;流氓地痞纷纷敛迹。”民间争执,知道什么叫讲理,先请左
邻右舍,乡党长老排解;真到讲不清理时,才告到官府,因此,潼关备道茂门,落得个
讼简刑清。
但是,汤斌自己却依然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勤求民隐,兴修农田水利,为地方造产
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以外,他自己还忙着做学问,每夜一灯荧然,非到三更,不肯罢手。
推己及人,他觉得振兴文教是件万不可忽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着手整顿
潼川书院。
书院起于唐朝,唐明皇置“丽正书院”,招集文学之士,讲学其中,即为书院制度
的滥觞。经过五代到了宋朝,书院大兴,最有名的是四大书院,而以白鹿洞书院为首。
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唐德宗时,李涉、李渤兄弟归隐于此;李渤后来做了
“浔阳江头”的江州刺史,便在白鹿洞修建台榭,成为一时胜景。其后南唐李家父子,
素好文学;认为白鹿洞是个士子读书的好地方,下诏建立学馆,并给官田,以供学子薪
水;派了李善道主持。称为“洞主”,而整个学馆,则称为“白鹿国库”,是南唐最高
官学。
到了宋初,“白鹿国矿改为白鹿洞书院;以后渐次荒废。一人南宋,朱熹当江西南
康的地方官,初到任就下徽文,派官学教授杨大法勘查白鹿洞,接着又亲自去作视察,
认为可以修复,也应该修复,于是白鹿洞书院,复又成为读书人向往的乐土。
在白鹿洞书院,朱熹亲自订定了一篇学规,首先就揭明教人以人伦为本,指出“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而学做人的程
序是:广泛涉猎的“博学”;学而不解则“审问”;问清了还要“慎思”其中的道理;
道理虽明,犹须“明辨”它的对与不对?是对的道理,便当“笃行”。同时他又申明做
学问的目的: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
欲其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虽为后世书院奉为圭桌,但书院并不能保持纯为做人而读书的
那种高超的风格。在明朝,书院往往成为读书人论世干政之地,因此触犯忌讳,前后经
过四次的摧残,到了末叶,终于有东林书院的名闻天下。
东林书院在无锡,是有气节的读书人,砥砺切磋之地;但以东林出身的,入仕以后,
多居高位,于是无形中,有了一个与问党对称的东林党,成为君子与小人,水火不相容
的两大集团。这一番争斗,明朝既亡,犹复不止。清军入关以后,阉党的冯铨防备东林
报复,反对设置书院;当政的旗下贵族。亦怕汉人借书院掩护,反抗清朝,所以曾有诏
令,不许设置书院。汤斌要考虑的,就是这一层关系。
在顺治九年有道上谕,责成各省学政,督率官学教官,“务令诸生将平日所习经书
义理,著书请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及号召地方游食之徒,空谈废
业。”不过潼川书院既非新创,又不是结党干政,游食空谈,汤斌认为并不违反功令。
当然,书院还无法动用公款来维持,汤斌只能找到地方绅士,劝募一笔基金,也仍
旧交由地方绅士管理,订立条规,置产收息,只用利息不动本。预定招收名额是正课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