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官册_高阳【第一部完结】(47)

  “喔。”汤斌问道:“应试的一共有多少?”

  “大概只有五十个人左右。”宋荦又说:“陆稼书不幸,老太爷在原籍故世了。讣

  音一到,他痛哭失声,当天踉踉跄跄,徒步出都,赤足麻鞋,双目尽肿,看样子竟如疯

  了似地!”他不断赞叹:“孝子!孝子!”

  汤斌严肃地点头,心里的感想很复杂,既为陆陇其悲哀,又为陆陇其欣慰——或者

  说是他自己感到欣慰,有陆陇其这样一个言行一致,无忝伦常的道义之交。

  “还有一个孝子是李因笃。他是这次应征的四布衣之一。”宋荦问道:“汤大哥可

  知道李因笃其人?”

  “李天生,如何不知?”汤斌答道:“他是陕西富平人,与顾炎武至好。其人慷慨

  重气节,为学精于音韵;又熟于明朝史事。我在潼关的时候,曾数次想见他一面,因为

  分不开身,未能如愿。听说他也是孝子,十分可敬。”

  “是的。这一次被荐,他以母老的理由辞谢,地方大吏,必欲罗致;李天生决心一

  死,不肯上路。后来是他老母垂涕以道,七十老人,何所倚靠?李天生才迫不得已就

  征!”

  “唉!”汤斌忽发感慨,“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伦常与修齐治平的大道一样,原

  是一贯的;而有时偏偏忠孝不能两全!”

  “那么,”宋荦问道:“到底是尽忠呢?还是尽孝?”

  “这要看各人的机缘、境遇,有时尽忠,有时尽孝,不可一概而论。如李天生这样

  的情形,自以尽孝为是。”

  “是!”宋荦心悦诚服地说:“汤大哥这话,才是讲恕道的持平之论。”

  “所谓‘四布衣’,还有三位是何许人?”汤斌问说。

  “这三个人,早已简在帝心,称之谓‘三布衣’,是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嘉

  兴朱彝尊;真是‘英雄出少年’,如今声名最盛的是朱彝尊。”

  “是跟陈其年合刻《朱陈村词》的朱竹诧么?”

  “是的。”宋荦接着又介绍姜宸英和严绳孙——

  姜宸英字西溟,浙江慈溪人,经史百家,无所不览,诗与古文,都是一代能手。为

  人孝友而耿直。宋荦说他亦颇佩服汤斌。

  严绳孙字荪友,是个神童,六岁就能写径尺的大字。他读书不重记诵,一卷书能够

  读一天,读了想,想了读,所以一卷书不经他的眼则已;一经眼,精义便都在他腹筒中

  了。他的性情高洁,不慕荣利文字如其人,古文诗词,无不蕴藉深秀,丰神独绝,而且

  能书善画,多才多艺。

  汤斌虽对这些风雅之事,不甚爱好;但听了宋荦的话,亦不禁神往,心里打算,到

  应试那天,要见识见识这些文采风流的江南才子。

  三月初一,应试的征士,一早齐集太和门前,由礼部官员引到太和殿,排班行礼,

  在胪唱声中,行了九叩首的大礼。接着,又被引导到太和殿东面的体仁阁下;每人一张

  矮桌,席地而坐。不久,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捧着写在黄纸上的试题出临,一赋一

  诗,赋题是“璇玑玉衡赋”;诗题是“省耕”,限五言二十韵的排律。

  “你们都是荐举人员,原来不必考试,但经过考试,愈显才学,所以皇上十分敬

  重。”叶方蔼这样宣示:“皇上特为赐宴,这是会试、殿试的三鼎甲和点了翰林的,都

  没有的荣宠,你们都要知道皇帝的诚意。”

  宣旨完毕,荐举人员先赴宴、后就试——体仁阁中,已设下五十张高桌,东西向而

  坐,每席十二色肴撰,由光禄寺承办,异常丰盛。正中有一席,称为“主席”。由礼部

  尚书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二人陪宴。

  宴罢赐茶,饱袄天厨,然后从容应试。到傍晚还有十几人不曾完卷,如果是进士殿

  试,照例“抢卷”,由监试在未完卷之处,铃盖名章,作为识别;但这一次词科,格外

  优容,都给了蜡烛。到最后一个人交卷时,天已经黑透了。

  五十本卷子分为四束,当夜呈进御前,皇帝亲自浏览过一遍,分交“读卷官”李囗、

  杜立德、冯溥三大学士,及翰林院掌院叶方蔼评阅。

  卷子看得非常仔细,首先是严绳孙的那一本,不曾完卷。“璇玑玉衡赋”未出;

  “省耕诗”应作二十韵,只做了八韵。

  这就不能不研究其中的道理了!考试那天,并不曾限定时间,而且以严绳孙的才学,

  何至于一首二十韵的五言排律都不能交卷?

  “自是有意如此!”叶方蔼说,“严荪友本来就不愿就征;应考那天,自陈目疾,

  其实是托词,功令所关,我看是爱莫能助了。”

  大家都同意他的话,于是严绳孙一卷首先被摈落。

  “这一卷有麻烦了!”冯溥面色凝重地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