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主要同盟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召开首脑会议事先做好安排,美英苏三国政府商定先举行外长会议。
1943年10月19至30日,美英苏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斯皮里多诺夫卡宫举行。
这是旧沙皇时代的宫殿,大理石铺地,室内装饰金碧辉煌。
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新任驻苏大使艾·哈里曼和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约·迪恩少将;英国代表是外相安·艾登 ,副外相助理威·斯特朗和国防部参谋长黑·伊斯梅将军,苏联代表是外交人民委员维·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克·伏罗希洛夫,副外交人民委 员安·维辛斯基、马·李维诺夫。
据艾登回忆:“三国政府同意了议程,每一个主角都有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题目。
俄国人所关心的是1944年春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最合乎赫尔心意的题目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四国宣言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我的目的是达成一项协议,以建立一个机构,盟国可以在这个机构中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纷纷找上门来。
所有这些主要目的都一一得到实现。”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缩短战争时间的措施,即主要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苏联对这个问题已提出两年多了,并且一再希望英美尽早实施。
在这次会议上,苏联代表建议明确规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
莫洛托夫正式提出:1943年6月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曾向斯大林声明,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春天在法国北部登陆,这个声明是否仍然有 效?
对此,赫尔和艾登回答说,在8月底结束的魁北克会议上,美英首脑又重新确认了这个决定,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但盟军进攻法国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西北欧的德国空军力量大量缩减;二是在发动进攻时德国不可能从其他战场调遣大量兵力到法国。
其实,对美国来说,1944年春天进军西欧已势在必行了。
因为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的失败已很明显,苏军正西进,势将席卷整个欧洲。
所以在魁北克会议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长杜诺万曾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一份备忘录,建议美英军队在西欧大举进攻。
这样既能打败德国,又能同俄国达成协议,对西方和俄国都有利。
罗斯福正是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的献策,在魁北克会议上劝说丘吉尔等再次确认1944年春天进攻法国的决定,准备实施“霸王战役”,开 辟第二战场。
但是莫斯科外长会议期间,丘吉尔曾致电艾登和伊斯梅将军,通知他们进攻欧洲将要延期。
---------------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2)
---------------
所以,后来在外长会议公报中只是写道,“对于为缩短对德国及其欧洲卫星国战争所应采取的措施方面,曾有率直的和详尽的讨论。
讨论了具体的军事作战计划,关于此项作战计划,已经做出决定,并已着手准备……”
第二项议程是苏美英中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本来是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结果却发表了四国宣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简言之,这是中国人民六年抗战的收获,同时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结晶,尤其是赫尔的杰作。
到1943年时,中国人民已进行了6年的抗日战争。
旧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45亿人民坚持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几百万军队牵制、消耗和消灭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显示出一个伟大民族的风范和一个泱泱大国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博得了全世界反法西 斯人民的尊敬。
对美国来说,在战时,中国是打击日本的最好的基地;中国的众多劳力也是可用的兵源。
在战争结束后,一个亲美的中国在亚洲可以监督日本,在北方可以抗衡苏联,在国际安全组织中也可以制约英国。
而一个巨大的中国市场则是销售美国工业品和资本输出的好地方。
所以,此时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竭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确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赫尔这只勇敢的老鹰要不畏疲劳、远涉重洋飞到莫斯科去的原因之一。
赫尔是美国老资格的政治家,出生于田纳西州。
从1917到1933年曾任美国众议员和参议员达14年之久。
1933年3月起出任国务卿,在政府和国会两院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赫尔痛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暴行,希望用国际法和国际安全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和秩序;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关税壁垒。
这样凭藉美国的经济实力,便可在世界范围内维护美国的利益,使美国称雄于全球。
所以,他和罗斯福总统都力求建立一个国际安全组织,以保障和维护世界和平。
这就是赫尔风尘仆仆远飞莫斯科的第二个原因。
10月7日中午,风和日丽。
73岁高龄的美国国务卿在若干随员的陪同下,在华盛顿机场上踏上了一架四引擎运输机,前往莫斯科,进行他外交生涯中最为光彩的一次 旅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