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期刊。那更是数量繁多。辽海的文化氛围或许比不上京城。以及江南。不过这里商业氛围浓厚。学术气氛自由。加上辽海大学、讲武学院的设立。也显现出另外一种文化气息。
作为后来人。李彦太知道舆论媒体的重要性。他不仅通过华夏社掌握了大明发行量最大的《华夏商报》。以及华夏社旗下的众多出版物;在辽海。还以舆情司控制了《辽海时报》。至于挂着朝鲜明天的《朝鲜通讯》。也是李彦一手炮制。
就算是是商社办地《四海商报》。华夏社在其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李彦的授意下。《辽海时报》首先发布了复州大捷的消息。并且宣布。复辽军已经包围了复州城。并且打退了建奴两次突围行动。复州城收复在即了。
《辽海时报》还以探询地口吻提到。这一次秋季攻势。复辽军应该能够收复复州。其后的动向不知如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经过几年的潜心蛰伏。复辽军已经到了反击的时候。这一次秋季攻势。应该就是开始。复耳之势。攻取复州。重建金复防线。
《辽海时报》甚至煽情地提出。到了这个时候。“复辽”或许已经不再是问题。
《华夏商报》、《朝鲜通讯》等也随即跟进。顿时营造出一种万众瞩目地氛围。
也就是在这样地情况下。李彦在议政院接见了议事会的临时议员们。
因为各协会刚刚重组成为议事会。还是临时性质的。他们的任期将有一年。通过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将进行首次大选。选出正式的议事会议员。一届议事会的任期将有五年。届时。议事会才会正式成立。并拥有更大的权力。
议事会地选举。将按照分区、分组织的原则进行。基本上是以人口数量确定议员名额地分配。而现在这些临时议员。差不多都是在原来的协会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他们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李彦几乎可以确信。一年后的首届选举中。他们的绝大部分人。依然还会当选。
这固然同这些临时议员地影响力、活动能力有关。也离不开他们所掌握地资源。毕竟对选举来说。知名度非常关键。
选举作为民主制度的核心。并不能解决所有地问题。即便是在李彦那个时代。有关民主与集权的争论。始终不曾当然也不会认为。民主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他同样也确信。民主确实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实现了民选政府的国家。同样存在着贪污腐化。也说明选举并不是万能的灵药。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选举的作用。起码也有很多国家。依托这样的制度实现了政治的清明与活力。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李彦觉得。民主能不能奏效。发挥更多正面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来保证民主制度与选举制度的有序性。如果选举本身就无序的话。那么其作用也就可能而知了。
经过几年的协会运作。一种以选举、投票表决为特点的民主决策模式。已经在实践中慢慢成熟。特别是现在的这些临时议员。都曾经亲历了协会的运作过程。虽然议事会要比协会更复杂。权力也更大。他们还是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
李彦并没有赋予议事会太大的权力空间。正在商订中的“议事约法”确定了用十年的时间。逐步完善议政制度的时间表。而在十年之初。辽海巡抚衙门的权力无疑是很大的。随着议事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权力将向议事会转移。也就是说。辽海巡抚的权力会越来越小。而议事会的权力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一种平衡。而现在。在议事会还在筹备阶段时。李彦的权力无疑是最大的。他的到来。让议员们很高兴。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李彦。并且请这位辽海最高军政大员。以及辽海议事会制度的创立者训话。
出现在议员们面前的李彦。显得和蔼亲切。在一番冠冕堂皇的讲话过后。李彦就同议员们说起了这次秋季攻势。因为军事行动已经展开。很多消息就不再是军事秘密。
“这一次。辽南、辽西、东江三个方向一齐动手。四镇十余万大军。兵锋直指建奴腹地。这一次。虽不说能光复辽东全境。不过复州、广宁这样的地方。是肯定要收复几处的。”李彦笑着同大家说道。
“辽东土地广袤。其面积足有几十几百个辽南。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后要有更广袤的土地要开发。要管理。不管是商业也好。工矿业也罢。还有农业蚕桑。这些事情。都需要政务院。需要议事会承担起来……”
能够听到李彦说话的议员。都为这次秋季攻势的规模虽震惊。三路大军同时发起主动的进攻。一共动用了十几营。十余万人马的规模可能不确。要是算上辅兵恐怕也不会少。看来。这一次是真的动手战开始。经过萨尔浒、辽沈、广宁数次大战。都是以胜利而在辽南、东江接连碰壁。随着辽西镇的崛起。建奴就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战场上再也难以像往常那样。所向披靡。反而是在数次攻坚战斗中。损失惨重。必须补充大批的汉人从军。才能维持原来的军事规模。
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或许还受到建奴积威的影响。但是在辽南。经过几次防守作战。大家已经不再将建奴看成是什么无敌的军队。反而是有些轻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