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_朱子彦【完结】(41)

  曹操用人政策再评价(2)

  曹操在军事中屡遭挫折,不但不自省,反而斥责谋臣:“频年以来,不闻嘉谋。”《曹操集·求言令》。其实并非谋士没有奇策良谋,而是曹操骄矜自信,轻视人才,使良谋奇策无所用也。

  2.嫉才害贤,剪除功臣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确实选拔了一批人才,在其起兵之后,贤才奇士争奔归附。但在曹操统治地位确立之后,他就开始嫉才害贤,甚至采取血腥的屠杀手段,在他的屠刀下,许多士人惨遭杀戮。综合被害士人,大致可分三类。

  其一,通过暗杀或罗织罪名以剪除功臣。

  荀彧是曹操打天下最得力的谋臣之一。曹操出外征讨,常以荀彧主持中枢大政,做到足食足兵。官渡决战,曹操粮尽欲退,独彧献奇策,使曹军转败为胜,大破袁绍。故曹操赞叹他是“谋殊功异”、“略不世出”、“吾之子房也”。建安十八年,董昭等拟劝曹操进爵魏公,受九锡,就商于荀彧,荀彧认为现实政治对曹操称公很不利,主张暂时维持东汉朝廷。但曹操此时功业日隆,想取汉而代之。荀彧的反面意见使他“心不能平”,曹操南征孙权,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卷七十《荀彧传》。荀彧终被置于死地。

  娄圭(字子伯)年轻时和曹操交厚,“后归曹公,遂为所用,军国大计常与焉,刘表亡,曹公向荆州。表子琮降,以节迎曹公,诸将皆疑诈,曹公以问子伯。子伯曰:‘天下扰攘,各贪王命以自重,今以节来,是必至诚。’曹公曰:‘大善’,遂进兵。从破马超等,子伯功为多,曹公常叹曰:‘子伯之计,孤不及也。’”《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注引《吴书》。后来娄圭只因跟随曹操父子出游时,看到曹操车马仪仗甚隆,故讲了一句“此家父子,如今日为乐也”的戏言,曹操“以为有腹诽意,遂收治之”。《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注引《魏略》。许攸本为袁绍谋士,官渡之役,弃袁归曹,并献袭乌巢粮仓之奇策,助操破绍,“得冀州”。然“许攸自持勋劳”,不拘小节。“时与太祖相戏”,曹操就“内嫌之”,加上人进谗言,“遂见收之”。同上。

  杨修为人“谦恭才博”,他任曹操主簿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称得上是曹操的左右手。后仅因和曹植关系较好,就被操以“交关诸侯”罪收杀之。《三国志》卷十九《陈思王传》注引《典略》。再如崔琰为曹操典选举,“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注引《先贤行状》。。这位“伯乐”在和杨训通书信时,写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其“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对曹操并无不恭之意,然曹操却大发雷霆,认为“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曹操遂下《赐死崔琰令》,理由是“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故陈寿叹惜道:“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

  其二,诛戮恃才不羁与不愿为己服务的士人。

  陈留人边让,“素有才名”,曾著《章华台赋》,传颂一时。大将军何进曾特予征召,著名学者蔡邕、孔融、王朗等对其极为推崇。他本人也做过九江太守。边让自己是名士,自然不太看得起曹操这个宦官养子的儿子,可能说了些侮辱不恭的话。史载他“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后汉书》卷八十下《边让传》。,遂成了曹操开刀的第一个名士。北海相孔融名噪当时,因其“好士”,而宾客“日满其门”;他“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曹操专横跋扈惯了,岂能容忍“处士横议”,便以“大逆不道”之罪,把孔融杀了。祢衡才气横溢,而恃才傲物,得罪了曹操,操遂用借刀之计,把他放逐于刘表处,为表将黄祖所杀。

  曹操用人政策再评价(3)

  名医华佗医术超群,“太祖闻而招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后由于华佗不愿在曹操左右长期充当侍医,遂“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曹操一再派人传令追逼,仍遭华佗拒绝。曹操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假”,便将其逮捕治罪。结果查得华佗确系推托。曹操遂将华佗“传付许狱,考验首服”。大臣荀彧认为华佗是一代名医,世罕其匹,故向曹操求情道:“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但曹操仍坚持要将华佗处死,他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华佗临刑前,将“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华佗被曹操杀死后,他的医术也就此失传。可见,曹操对中国古代医学的摧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