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看见许多无人掩埋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大火同时还烧毁了一处油库和
内河码头,致使水陆交通瘫痪了一个星期。
八日,委员长夫妇偕史迪威、罗卓英同机到达曼德勒。委员长在重庆
亲口向史迪威保证说,他将正式授予这位美国将军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
军官的权力。尽管这个空头支票后来没有兑现,担是委员长的安抚还是逐渐
平息了史迪威的怒气。他们还在一起合影留念,蒋夫人站在两个敌对得起男
人中间,满面笑容地挽着史将军的胳膊。
罗卓英,字尤青,二级陆军上将,保定八期炮科毕业,陈诚系骨干。
罗卓英是这样一个有非议的人物:军事上迄无建树,官场上官运亨通。此次
受命出征远征军总司令,事先被交待明白,位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
委员长认为这样可以缓冲史、杜之间的矛盾冲突,委员长选中罗卓英出马还
有另外一番深意。罗卓英军事上平庸,因此不交与指挥权,但是罗卓英与杜
聿明分别来自对立的陈诚系和何应钦系,可以起到互相牵制和约束的作用。
委员长不是信不过杜聿明,而是任何人大权在握都令他不敢放心。
对史迪威来说,情况就简单的多。委员长夫妇只在曼德勒停留两日,
十日返回重庆,临行前告诉史迪威,他只需取得罗卓英配合,对远征军的指
挥就不会出现任何障碍。史迪威相信了委员长的话。美国人天真地认为战区
总参谋长理应对远征军总司令行使指挥权,并且罗卓英满口答应表示服从。
这样,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再次全心全意地投入打败日本人的曼德勒会战中。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西路战线一片混乱。
十二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在缅甸向导带领下,采用隐
蔽的穿插战术,神速地穿过英印军布下的三重防线。日军好像神话中那枝射
开山门的响箭,直直地射中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滨河大桥,堵住了英缅大军
的退路,将英印军主力两万多人全部装进了口袋。
十六日黎明,亚历山大总司令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敌人包围圈,
大为惊慌。
他断定日本人一定使用了空降战术。总司令一面命令炸毁油田,一面
匆匆组织突围。一连两天,仁安羌油田上空浓烟滚滚,爆炸声不绝于耳,无
数高耸的井架和钻机在火光和浓烟中倒坍,变成一堆堆焦黑的废铁。
突围完全是徒劳的,军心大乱的英缅军的进攻在日本人的强大火力面
前被碰得粉碎,留下一片片狼藉的尸体。至十七日傍晚,英缅军除了在敌人
阵地前面丢弃了大约两千具尸体外,始终没能向前移动一步。
入夜,善于夜战的日本人派出小股队伍进行夜袭,于是仁安羌到处都
是射击声和喊杀声。英缅军士兵在黑暗中乱作一团,自相残杀,第一师师长
斯利姆少将在无线电里绝望地喊道:
“… … 我们快完蛋了,将军。没人能挽救我们,除非上帝显示奇迹。”
然而,奇迹出现了。
午夜刚过,一只满载中国士兵的车队在坦克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滨河大
桥阵地以北。
天快亮时,桥头阵地被收复。一个团的中国军队在十多辆美制坦克掩
护下继续向日军进攻,猛烈的炮火把猝不及防的敌人打得纷纷溃败。
上午十一时,亚历山大将军得到报告:日军阵地被攻克,一个大队敌
人被全歼。
口袋打开了,死里逃生的英缅军败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过桥去。
他们丢弃了不计其数的车辆和武器,然后没命地向北溃退。中国军队在他们
身后的仁安羌又坚守了三天,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外国传教士
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最后主动撤离战场。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胜利虽然远远够不上辉
煌,但是他们毕竟在关键时刻把敌人防线敲开一个小小的缺口,从而拯救盟
军主力免遭覆灭。
这支中国部队番号为第六十六军新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少将,四
十一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他因此获得英国皇室勋章一枚。
仁安羌之战历时一周,日军功亏一篑,仅仅占领一座空城。第三十三
师因此受到军司令官严厉训斥,联队长作间河大佐受到降级和严重警告处
分。对一个疯狂崇拜天皇和战争的日本军官来说,打败仗不仅意味着失去立
功和晋级的机会,而且意味着在军队里永远抬不起头来。
4
自以为大权在握的美国三星上将约瑟夫?W?史迪威又一次在缅甸盟
军各集团军之间奔忙起来。他被受权在曼德勒组织一场会战,一场旨在打败
日本人和挽救缅甸的决定性战役。他期待创造奇迹,把日本人赶下太平洋。
中将一生中崇拜的偶像只有一个,就是法国统帅拿破仑。
与上次不同的是,在他身后那些参谋队伍中,又多出来一群穿灰布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