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一种历史_铁血熊猫【完结】(21)

  但是第二天真相大白。他们被宣布擅自闯入苏联领空,现予以拘留。一架运输机把他们带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关进一处孤零零的房子。

  (48)

  缅甸。皎克西,中国远征军指挥部。

  昏暗的军用马灯底下,史迪威中将正在审核给马歇尔的电报稿。

  "彬文那会战形势严峻。已命东线各部向漂贝、敏铁拉一带撤退。西线新38师出击得手,与日军激战并攻取仁安羌,救出被围英军7500余人。※

  "请务必考虑前日报告所提建议,开辟新的北方路线!以使援华武器物资不致中断。空中运输数量有限,不足以依赖。

  "撤离中通讯困难。下次电报暂定一周之后。"

  史迪威连夜驱车驶向伊洛瓦底江前沿阵地,那里已被日军撕开一道口子。

  随着车轮颠簸,枪声时而密集,时而断续。拒绝服从命令的杜聿明将军正在布置炸桥。眼里布满血丝的史迪威,感到一阵阵身心疲惫。

  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坦白写道:

  "在亚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里,罗斯福却要我为中国人看守缅甸。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建议比美国人这种胡思乱想更加令人沮丧……对英国人来说,放弃100个缅甸也不比丢掉一个印度更重要。"

  中英联军放弃曼德勒,撤过伊洛瓦底江之后,英国人已无心作战,径自向印度境内西逃;杜聿明则率领第5军,沿铁路和公路匆忙向北退却。

  史迪威意识到:"分裂和崩溃的危险已经迫近。"

  ※1942年4月中旬缅甸仁安羌之战,孙立人带113团击溃日军,解救英军。数月后获英王乔治六世颁发"帝国司令"勋章。

  (49)

  华盛顿。白宫。

  这是几个月来最热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复活节后的天气和会场的热烈气氛已不需要壁炉里的火苗来烘托。"炉边谈话"的主人,今天只是简短回答那些踊跃的提问。

  "阁下,您怎样评价这次奇袭?"

  "这对我们一度低迷的士气是一次巨大振奋。"

  "那些飞行员们能够安全回来么?"

  "据我所知,没有一架飞机是被击落的。绝大部分都会脱离危险,救助活动已经开始。我们会尽力使他们平安返回。"

  "他们会获得荣誉么?"

  "当然,难道你认为不会吗?"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问得愚蠢了。"

  "没关系。还有什么?"

  "那么总统先生,"《洛杉矶时报》记者劳拉问道,"能否披露,轰炸东京的机群是从哪个基地起飞的?"

  红光满面的罗斯福停顿一下,衣兜里的手指触到了那份电报。于是他幽默地眨眨眼睛。

  "基地?我想应该是--香格里拉。女士,你认为不是吗?"※

  ※此回答为史实记录。

  金发碧眼的劳拉吃惊点头。然后是全场的笑声和掌声。

  (50)

  陕北上空。4月21日凌晨。

  三个小时里,改装的B-25一直在夜空中疾驶。舷窗外漆黑一片,偶尔闪过几点地面灯火也是稍纵即逝。

  亨利·惠特赛少尉心里有些茫然。这次任务会顺利吗?

  看到身后的上校睡得那么安详,少尉又感到担心没有必要。跟着一位突击大队指挥官行动,多半是幸运的。

  午夜登机时,上校随便问了一句:小伙子,训练过夜间跳伞么?

  少尉挺胸回答:"当然,长官。"心想,这不就是执行这次任务的首要条件么,否则怎么会挑选到我?

  他是美军驻昆明陆航分队按照史迪威将军指示,为这位上校特地配备的安全随员。

  看看手表,离预计时间还差4分钟,地面还是任何标志没有出现。会不会偏航?会不会通讯衔接有误?降落地点会不会有障碍物遮挡?一堆问号……他不禁又紧张起来,瞪大眼睛盯住窗外,远方天边现起一丝鱼肚白。

  "好了,在那里。"身后传来上校睡意未尽的低沉声音。

  惠特赛有些妒忌地再次搜索一圈,才从天地交界处发现三个微弱的小亮点。他起身敲敲前舱,向领航员示意,那位用手势表示:找到目标。

  约翰机长转舵,少尉踉跄一下坐回座椅,顺便瞥了后座瘦老头一眼,心说,就是不一样啊,特种兵,得有一双鹰眼。

  向上校递去伞包时,惠特赛顺便道:"长官,这个机组,一路没出任何问题。"

  "嗯。该给他们请功。"卡尔迅接过。

  "几乎分秒不差,可以说难得。"少尉一边背伞具一边继续搭腔,很想听这个传说中的卡尔迅聊聊他的传奇故事。可是上校照例保持沉默。

  "是否叮嘱一下机组,按计划作好待命准备,长官?"

  卡尔迅沉吟:"他们不至于出错。"

  三堆篝火越来越明显。惠特赛作好打开炸弹舱门的准备。由于飞机结构问题,只能使用这个出口。

  弯腰时他感到卡尔迅的大手拉了拉他的伞包背带--这是必要的检查。

  这老头不错,他想。于是又说了一句考虑很久的话:"长官,有朝一日我也要申请加入你的突击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