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一种历史_铁血熊猫【完结】(23)

  可是我必须,哦,必须睡一会儿了,总统想。

  (53)

  陕北,安塞东南的山谷。

  暗夜中惠特赛少尉自豪地发现,自己虽然随后跃出机舱,可着陆的位置比"瘦老头突击大队长"更早、更准确,而且没有被降落伞拖带滑倒。

  他跑去帮上校解下伞囊,发现他飞行服肘部破损,渗出血迹,连忙掏出急救包,边包扎边关切地问他是否伤得重。

  "不碍事,少尉,你多大了?"

  "23岁,长官。"

  "比我儿子大一岁。我说亨利--你跳得真不错。"

  "谢谢。"惠特赛高兴地听他把称呼改成"亨利"。

  "你是哪里人?父亲作什么?"

  "德克萨斯,长官。我父亲是石油工程师。"

  "你有什么爱好?"

  "我喜欢摆弄机械,长官。"

  他们边说边向篝火走去。

  暗淡的天色中,十几个穿着土布军装的人向他们跑来。

  为首一个虎背熊腰的山东汉子,像个军官。他阔步走到卡尔迅面前,敬了一个军礼:

  "警卫队长孔庆德奉命,前来迎接你老人家。卡尔迅参赞!"

  卡尔迅在微明中仔细端详来人。忽然惊喜地叫道:

  "嗨,嗨!孔?上帝呀,怎么是你?"

  两人于是热烈握手,卡尔迅开始用生硬的中文说话。

  惠特赛印象中沉默严肃的上校完全变了样子,简直有点手舞足蹈。少尉惊奇地问:"你们……认识?"

  卡尔迅这才想起惠特赛。

  "亨利,我来给你介绍!这是孔--密斯特孔庆德,营长或者团长,现在不清楚,他们没有军衔。4年前我在华北敌后,通过正太路日军封锁线的时候,正是他带部队全程护送!过铁路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呵呵。你知道,他可是中国那位孔子的直系73代后裔。"

  然后又转身和孔欢快的说着南腔北调的中国话。

  "还有,亨利,我提到过的--1937年袭击日寇阳明堡机场,那次著名的战斗,这位孔军官就带领他的营,实地参战。这一仗是我决定前往华北考察八路军作战的缘由--在国府军队那边,我找不到这类战例,总是听到那些令人难受的失败消息。啊,那时的孔……比你现在大不了两岁,已经是营长了。"

  末尾这句话使少尉颇感刺激。不由仔细打量那位圆头小眼、健壮朴实、略带土气的"孔军官",对他产生了兴趣。

  后来,上校送给少尉一本自己前年出版的书《中国的双星》。惠特赛在书中找到了关于孔庆德的记载:

  "我们一起行军。孔穿一套缴获的日本皮毛衣服,潜入封锁线时轻手轻脚,迈着豹子般的起伏滑步……他一路上真是顶呱呱的,能叫出全营每个人的名字。"

  "我看见三个降落伞哪,还有一位吧?"孔庆德问道。

  "还有一位嘛,是个沉默的伙伴。"

  摔裂的箱子在河滩上找到。一些人折叠伞具、收拾现场,围拢的八路军战士牵来马匹。

  从未骑过马的惠特赛学着上校的样子骑上去。他惊奇地发现,这匹马的黑耳朵比别的马长两倍。

  这是为什么?他不好意思问。

  (54)

  小队伍在黎明中兴奋而沉默地前进。

  "孔,你们129师应该在山西呀,怎么你,会在这里迎接我?"卡尔迅不解。

  "没啥!也就七百里地儿。俺俩人骑马跑三天两宿。不是过黄河,还能快呢。"

  "干嘛非周折?这里不能派人么?"

  "组织上呗。重视介个事儿,也重视俺呗。"孔庆德山东腔不改。"谁让俺认识你老人家哩?介是俺的光荣--朱总司令的命令,邓政委就把俺派了。"

  "啊哈,是他们。"卡尔迅转向惠特赛:"四年前我和他们一起生活,观察他们行军、打仗。对了亨利,你明白'政委'的意思么?"

  惠特赛摇头:"是……苏联那种?"

  "不全面。但还不算离谱。回头我给你讲邓的故事。他从法国回来。我们在大雨中认识,交谈了好几天。"

  后来惠特赛在书中也找到这段记载:

  1938年7月16日,在南宫县持续两天的大雨延误,使我有机会与徐向前、邓小平交谈。邓靠在椅背上,吃着水果,活跃地讲起抗日十大纲领。我则用观察到的事实对照……

  南宫是个水果之乡,抗日根据地有8000平方英里,面积和马萨诸塞州相等。

  邓在法国考察过工人运动。他身材矮胖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敏锐。

  讨论国际问题时,邓熟悉情况的广度令我吃惊。有件新闻弄得我目瞪口呆,邓说:"去年,美国向日本人提供了他们进口武器的一半以上。"

  "你肯定?"我认为美国会拒绝把军火卖给侵略者。多么无知啊!邓告诉我消息来源是年底的美国新闻电讯。

  我很尴尬,分辩说:"必是电讯搞错了。"我不相信美国会介入中国所遭受的杀戮和蹂躏。※

  ……

  令惠特赛印象深刻的是:那位邓政委,头脑"像芥末一样敏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