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工兵为主的陈士榘纵队,加强一个炮兵营,立即乘坐缴获的列车等,直接驶向海拉尔和满洲里,在那一带的铁路沿线埋设地雷,并夺取、恢复和修筑海拉尔要塞;
第二,江燮元伞兵旅,在滑翔机团的配合下,再作一次500公里的机动跃进,目标--正北方,黑龙江畔的姊妹小城:瑷珲和海兰泡!随后,就切断那里以北通向东方的铁路。
第三个命令才是组织面向哈尔滨方向的防御,但那显然不是重点。
这些部署使现场指战员既感到莫名其妙,又觉得军委和林总对敌人动向和配置好像胸有成竹。
几天后,四兵团并入一兵团的三个纵队沿着北宁线乘火车到达齐齐哈尔,随即用龙江军火库的苏联装备充实了自己,还顺便组建了3个新的苏械炮兵旅。
由此而观,避实击虚的呼伦贝尔"雷阵雨",在战法上,与浴血拼杀、奋力相搏的"鄂尔多斯风暴"比起来,似乎获得更多的实质性收获。
(753)
江西。庐山,好汉坡。
委员长和夫人乘坐滑竿,在这里登山。
公路没有修好之前,从这儿乘滑竿是登山的主要途经。委员长历次登山都如此,这次他也不想破这个例,虽然山北公路已经通车了。
庐山,好汉坡 好汉坡中段
时已仲秋,秋老虎仍在南京逗留,长江沿线"三大火炉"名不虚传。石头城还是酷热难当。
为了这次重要会晤能够取得成果,委员长建议,把地点放在庐山--这里有让每个人都能怡然自得的气候,更有委员长中意的风水。
蒋介石有个没说、却自信无误的直觉:
庐山是一座关乎中国命运的神秘之山。近代史上没有哪座山对中国前途产生过那么多息息相关的影响--江西剿共、华北抗战、收复蒙古、北拒苏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他都是在这个云雾笼罩的环境里作出的。
那个潮湿凉爽的山间小镇--牯岭,格外触发人的灵感。就连那些穷酸文人如郭沫若之流,不是也频频讴歌那里《天上的街灯》么……
委员长在滑竿上一边观望山景,一边思绪联翩。
上任不久的马歇尔国务卿,正在执行他的"环球穿梭访问"计划。虽说新官三把火,但他还是在先会见过贝文大臣、莫洛托夫委员之后,才转头顾盼东方的。白种人之间交换完了意见才轮到黄种人--这一点委员长心中有数。
但世界格局,已不再是以人种分布和势力来划分了。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数和历史进步。
美国,凭借它战后爆发式增长的国力,以及他国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独占鳌头,取得了独一无二的国际纷争调停人和仲裁者的地位。
好在现在的美国,像个年富力强、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没有那些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权术、心机和老谋深算;也不像末代沙皇那么霸道、欺人和嗜好土地;刚刚登上世界舞台"领导岗位"的这个牛仔小伙,肌肉发达,但有些土头土脑。
他喜欢把"公平、机会均等"挂在嘴边,时不常的还来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举动,也经常鲁莽和武断--这都是年青人的特征。
我们,这个积淀了五千年酱缸文化的古老帝国,把命运和前途同一个年轻人捆绑一道,有什么不好呢?小伙子的原则、方式和价值观,迟早要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影响,带来变化;你就是拒绝也挡不住。这就是年轻的法则。
老大帝国势必衰落。传统格局势必坍塌……舆论界已纷纷谈论下一个"美国世纪"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中美关系处在历史最融洽时期,此时不和美国绑定,难道还有什么其他选择?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靠拢过日本、靠拢过苏联、甚至靠拢过德国……事实证明,都不可靠。
--那么一定要靠着别人,自己不能挺直腰杆走路么?
是的。我们像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久病积弱,前路崎岖,虎狼在侧,无论如何也是需要一根拐棍的。
委员长看了一眼前面滑竿上的美龄夫人。是啊,她是自己连接美国的桥梁,天然的桥梁。……于国于家,惟此一途啊。
就像这登庐山,走惯了这条好汉坡,再走其他道路,自己不放心呢。
(754)
庐山。含鄱口。
常说"怕热"的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凉爽的庐山,满心欢喜。
虽然略有忐忑,但有马歇尔将军的特邀,有司徒雷登大使的陪同,又有波谲云诡、不停变幻的时局迫切需要应对,毛泽东决定坦然赴约,并且打好了腹稿。
出发之前,他收到来自莫斯科的"古玩方丈"发来的最新行情:"唐三彩"行情看跌,"景泰蓝"可能被沽高价!--这意味着斯大林宁肯舍弃中亚,也要争夺远东。……由此看来,形势依然严峻。这古玩行情当中的寓意,也是促使他决定上山的原因。
他乘坐自己那辆特制的、四轮驱动"灵猫"专车,沿着新修的北山公路,一路"跃上葱茏四百旋"--转过三百九十几个山弯,登上牯岭。
警卫局长汪东兴上校,专门从青岛给他定制了这台改装车和两部警卫车,随船拉到九江。毛泽东欣然命驾,一路颠簸自如。虽然总是跟不上前面马歇尔将军那辆"林肯",但毛泽东心满意足,甚至觉得自己的小小车队有些奢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