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陈炯明所抱的希望是非常大的,在“援闽粤军”最困难的时候,他几乎是发动整个国民党的力量,支持“援闽粤军”维持和壮大起来。这些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援闽粤军”由8000人发展到2万余人,并于1920年8月在福建漳州誓师,打回了广东。1921年,这支队伍攻入广西,旧桂系陆荣廷势力垮台,陆荣廷被迫出洋。
孙中山自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一直住在上海。桂系被逐出广州后,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重返广州,立即组织召开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随后任命陈炯明为内务部长兼陆军部长,伍廷芳为外交部长兼财政部长,汤廷光为海军部长,李烈钧为参谋总长,马君武为总统府秘书长。
旧桂系垮台后,孙中山决定乘胜北进。1921年10月8日,孙中山催促非常国会通过了北伐案,并在桂林设北伐军大本营,命令粤、赣、滇、黔各军准备分路出师北伐。
孙中山的北伐计划马上就陷入了困境。原来,当孙中山在桂林设北伐军大本营时,已和湖南军阀赵恒惕商定,北伐军借道湖南,直接进攻直系控制的湖北。这种远离后方,不顾后果的作战计划,也亏得孙中山能想得出来。这个计划马上遭到陈炯明的反对。由于北方直系势力正如日中天,赵恒惕害怕孙中山北伐不成反给湖南引来兵火,又看实力在握的陈炯明反对贸然北伐,赵恒惕改变了允许北伐军假道湖南的初衷,不允许孙中山通过。同时,陈炯明还断绝了北伐军的粮弹供应,刺杀了粤军中支持孙中山北伐的粤军实力人物粤军参谋长邓铿,指使粤军不参加北伐。这使孙中山假道湖南北伐的计划,一下子便胎死腹中。不得已,孙中山于1922年3月26日在桂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北伐军移师广东,改在韶关设大本营,由江西出师北伐。为表示对北伐的坚决反对态度,陈炯明向孙中山电请辞去本兼各职,向孙中山要挟。为减少北伐的阻力,孙中山于4月20日下令免去陈炯明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和内政部长三项任职,专任没有实权的陆军部长。陈炯明向孙中山辞职,其本意为向孙中山要挟,迫使孙中山出面挽留。想不到孙中山趁势赶陈炯明下台,孙陈矛盾一下便激化起来。为避免予盾立即激化,陈炯明表面服从,离开广州,返回其老家惠州,但暗地里在粤军中加紧了活动。
孙中山迫陈炯明下台,本以为他自己在粤军中有足够的威望,陈炯明不能也不敢反抗。所以于1922年5月6日,亲赴韶关督师,并于5月8日发布北伐总攻击令,任命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前敌总指辉,分兵三路向江西进攻。5月末6月初,北伐军接连攻克龙南、元镇、赣州、吉安,江西军阀陈光远弃职逃走。
陈炯明毫无反抗地服从孙中山,本是另有所图。当看到支持孙中山的部队远离广州,牵制于江西战场,立即下令自己的亲信叶举等率粤军50营全部开进广州,控制广州城,6月16日凌晨,陈炯明派兵4000人转攻总统府,炮击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宅粤秀楼。并悬赏20万元,杀死孙中山,孙中山被迫突围,17日登上“永丰”舰。
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成功,使正在江西前线作战的北伐军一下处在前后受敌的困境。7月下旬,被迫分途向江西、湖南边境撤退,企图回师广州。但此时北伐军第一师宣布支持陈炯明,海军中的三大巡洋舰也背叛了孙中山。孙中山在风雨飘摇中于8月9日离开了广州水面。
陈炯明跟随孙中山十几年,在军事上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之一。孙中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陈炯明不仅背叛了他,而且还想置他于死地。陈炯明的叛变,也使孙中山数年辛苦经营和满怀的希望一扫而空,被迫重新回到上海租界,去过类似寓公但又不是寓公的生活。对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认为是“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因而烦恼已极。1922年9月18日,他在上海发表的《致本党同志述陈变始末及今后方针书》中说:“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生人死,失败之数,不可缕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当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时,就对陈炯明非常不满。原因很简单,就是陈炯明不想让蒋介石在粤军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每当局势紧张时,陈炯明一再给蒋介石发电,要他回去“共赴时难”,有他的活干;而当紧张局势过去时,陈炯明要么让蒋介石成为无所事事的闲人,要么唆使蒋介石的部下和同僚,赶蒋介石走。蒋介石在粤军中前后总共4年,当他1922年4月23日最后一次辞去第二军参谋长时,还是光杆一人。
陈炯明自从率“援闽粤军”打回广东后,孙中山对陈炯明宠信异常,视之为民元前的黄兴和民国二年后的陈其美。所以,陈炯明除了继任粤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外,回到广东后,又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陆军部长和内务部长。在国民党中,俨然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陈炯明权力欲旺盛由来已久。辛亥革命广东独立后,公推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对此大为不满。1920年陈炯明打回广东并进占了广西后,身兼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陆军部长和内务部长四职,权倾一时,但陈炯明并未以此为满足。
陈炯明和孙中山矛盾激化,是由于对北伐的看法不一致。陈炯明并不反对北伐,但他认为,两广刚刚平定,内部尚不稳定,目前应该“保境息民”,待条件成熟,力量准备充足,再北伐不迟。而孙中山则想乘定两广之余威,一鼓作气。从当时的形势看,陈炯明的看法实际上更为现实,所以也得到了当时在广东的一些知名人物包括陈独秀的支持,这使陈炯明在和孙中山对抗时更加自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