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这项计划几乎也没有考虑到战列舰远涉重洋的损耗和日军攻势的迅猛。
胡佛总统受到在满洲的日军的公然蔑视,在谋求连任的时候又遭到美国选民的
摒弃,他希望在他离任的时候,国联会有力地支持美国对中国问题的立场。李顿委
员会一九三三年一月提出的报告,远没有象华盛顿所期望的那样彻底谴责日本。但
是,国联拒绝承认“满洲国”,足以使日本退出国联,何况当时关东军已朝西南打
进热河省,迸逼北京。东京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他们现在已经毫无约束。
美国始终只在字面上支持国联及本国外交官制订的条约,当这个国际大家庭要
维护和加强和平所依赖的这个脆弱的组织时,它显得多么无力和无助。这成了一个
危险的先例。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格鲁从东京告诫说:“军方本身和公众都在
借军事宣传准备打仗,而不是向西方的道义上的或其他的压力屈服。”他预言,如
果继续奉行不承认主义,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或决心强迫日本接受,那将“意味着总
有一方终将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忍受耻辱”。
这是一个接受得了的和及时的警告。但即将上台的民虫党政府却把这种要求对
远东政策采取现实态度的呼吁当成耳边风。当选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一九三三
年一月亘市,他将继续奉行
胡佛的对华政策,以“维护国际条约的神圣性”。罗斯福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履
行他许诺的新政,以挽救美国的经济不致于崩溃,他知道,到要对付日本侵略的时
候,除了继续把道义置于利害得失之上外,没有别的办法。罗斯福不可能同日本和
解,因为他的德拉诺家族祖先的缘故,他对中国抱有“最深切的同情”。但是,跟
胡佛一样,他也不准备鼓动对日本实行制裁,或在太平洋炫耀军事力量。三月七日,
他在第二次内阁会议上告诫阁员们“避免同日本开战”。
道义而不是现实继续起着支配作用,从而加剧了美国在远东问题上的立场所存
在的危险的矛盾。由于美国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制止日本扩张,英国开始转而采
取迁就日本的绥靖政策,但是,美国国务院的以霍恩贝克为首的“中国通”同样决
定不让“开放门户”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进攻而关闭。他们将发现,要想使门户保
持开放,光伸张道义是不够的。反对改变现状的强硬派发现国务卿是个心甘情愿的
支持者。科德尔。赫尔原是田纳西州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他之所以被任命为国
务卿,与其说是因为总统认为只有一位比较明智、比较有经验的育识之士才能解开
美国远东政策的死结,不如说是因为他在南方的民主党人中间享有崇高声望。
赫尔对国际事务的认识既天真且盲目,他把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归结为一个过份
简单的贸易障碍问题。这种观点同国务院里的一些人的尝试是相抵触的。由于远东
危机连续几年不断恶化,美国在处理远东问题时的选择余地很小,国务院的这些人
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比亨培克灵活。美国可以对日本采取胡佛一直不愿冒险采取的强
硬立场,或者象格鲁在致新总统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逐步体面地但从长远来说也
许不是效果更小地撤退,容许我们的条约权利遭到废弃,开放的门户被关闭,我们
的既得经济利益遭到破坏”。到一九三○年,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还不到二亿美
元,而每年向日本的出口额接近二亿美元,美国从经济上说有充分理由奉行这种方
针。
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因此,要撤出中国,对罗斯福
来说在感情上和政治上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格鲁提出的方案被采纳为新政府的远东
政策的指导原则,他的方案是:“虽不咄咄逼人但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不断坚持维护
我们在世界这一地区的合法权益。”它包括鼓励中国作为一支打击力量,抵抗日本
的侵略。这个方针需要赫尔早日拒绝蒋介石要美国担任调停人的建议。当有人建议
美国带头提议对日本实行武器禁运时,国务卿也不准备扮演“国联的贤明顾问”的
角色。罗斯福认为制裁将导致战争,他并不比他的前任更想做这种危机四伏的事情。
次年,当大使威廉·布利特建议奉行西奥多·罗斯福的“庞大海军”政策,并说
“我们说话应该温和,但建造军舰应三倍于它”的时候,总统对布利特表明,不可
选择使用武力。
日本退出国联和日本帝国海军扩建军舰的预算迅速增加,预示着海军军备限制
的告终,以及旨在维护太平洋地区现状的华盛顿条约体系将随之崩溃。格鲁大使报
告说,日本军方现在把美国视为主要敌人,“因为美国阻碍他们进行民族扩张”。
这是一个明确的告诫:华盛顿鼓励中国坚决拒绝承认满洲国的政策,最后会逼得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