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额图的感觉可能是对的,直到今天,大家对徐日升和张诚在《尼布楚条约》签订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还是模棱两可。河北社会科学院的杨思远先生在自己的文章《经世立政,尊孔崇儒——康熙大帝的宗教政策》中说,这两人“在签订《尼布楚条约》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史简编》里模糊提到两人“在会下往返协商,从中斡旋。”至于民间历史故事,则把两人吃里扒外的小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徐日升跟人家说:“现在康熙皇帝正忙于对付西北部噶尔丹的叛乱,而且朝廷内外都知道西北部的叛乱是俄国人指使的。”张诚跟人家说:“皇帝要全力对付噶尔丹,所以急于和你们缔约。皇帝的旨意是以尼布楚为界,如果你们不答应,那就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如果你们坚持以黑龙江为界,占领雅克萨,我们看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们能在尼布楚和雅克萨之间找一个地方,或者更现实一点儿。”
条约签订后的次日,俄方谈判代表戈洛文邀请他们到俄使驻地做客。徐日升与戈洛文的对话中有这么一段:
徐:因为我身为外国人,居住在中国多年,而且因为是我(中国)皇帝派来的,所以不得不表现为他的忠实臣民。如果我不那样做,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戈:这样你就表现得合乎你的身份,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倒是不应该的。……总之,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应该多么感谢你。你为了我们的共同利益给了我们那么大的帮助。我们要让你了解,我是知道你的帮助的,而且我向你保证,不久你将获得同等价值的报答,知道你们的工作在莫斯科产生的结果”(《徐日升日记》第56节,1689年9月8日)。
张诚的日记中也说到,俄国使节“向我们保证他定竭力请求沙皇优礼我们教会派驻莫斯科的人员,以酬谢我们在北京宫廷和这次谈判中两度为俄国所作的一切斡旋”(《张诚日记》1689年9月8日)。
两个翻译倒是坦率,在自己的日记里啥都交待。
张诚与徐日升的这种做法,相当于服装售货员告诉顾客:“我们这服装,老板进价500元。老板的意思,不想赔本太多。如果250元卖出,我们老板就不干了。所以你们就在250与500之间还价吧。”不管怎么说,条约还是签订了,康熙可能意识到了一些什么,所以条约签订之后在理藩院之下设俄罗斯馆,选派24名八旗子弟,入馆学俄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清政府从此无此尴尬了。
第18节:大清的尴尬(2)
鸦片战争爆发后,钦差大臣林则徐撤职查办,代替他的是新钦差琦善大人,琦善大人遭遇了相同的尴尬:堂堂的钦差大人,没有一个翻译。无奈,琦善从山东找到一个名叫鲍鹏的家伙。据说这家伙是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的买办,是林则徐通缉的贩烟罪犯,跟颠地还是“同志”关系(麦天枢《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第249页)。
其实,最让人尴尬的倒不是这翻译与颠地的不正常关系,而是大清那样的体制下,一般国民缺少国家与民族之类的现代概念与常识。鲍鹏就是这样的人,麦天枢书中称:“他在山东第一次登英舰,用‘广州英语’与英舰翻译马理逊谈起舰队南下和谈,他像个月球人般地说:‘可以去谈一谈,我想没有人能解决这事,一定叫那个皇帝哭。’”麦天枢先生可能感觉鲍鹏像个没有国籍的月球人,但我觉得,鲍鹏更像个地球人。当初的满族夷人可以抢走大明的天下,那现在的英夷欺负一下现在的满清,甚至夺了他们的江山,顶多只算是历史上一直延续的天道轮回吧,于鲍鹏何碍?
尴尬在继续,八国联军进中国后,老太后向夷们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清缺少“量物力”的财政人才。一句话,大清有多少家当,“结与国”要多少钱才“欢心”,赔钱的时候,如何分期付款细水长流以不至于朝廷垮台,政府心里一概没数。所以,谈判的时候,由英夷赫德出任中国全权代表的顾问。赫德当然不是吃干饭的,他三拨拉两拨拉,就向自己的雇主汇报:“此次中国赔款,谅必较甲午年为多,或至加增一倍也未可知。”赫德算得真准啊,《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赔款白银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共23000万两,加增一倍,乃是46000万两。众所周知,《辛丑条约》中,清政府的赔款数额是45000万两。当然,赫德不是靠蒙的,中国清政府年收入多少,年支出多少,每年支付现有借款利息多少,增加旧税、开增新税能增加政府多少收入,怎样才不至于让大清因财政亏空而导致国家破产,赫德算得一清二楚。
有趣的是,赫德算得太准,竟招致了中国有识之士的怀疑。张之洞电告奕劻说:“去年九月,二赤(清朝大员们背后称赫德为二赤,挺有趣的)预计,此后中国每年须筹三千万两,今果不出所料,丝毫不差。二赤何以能预卜各国兵费,并折扣利息,全能预算清楚耶?实属可怪!”(高鸿志《近代中英关系史》第34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看了张之洞的电文,我觉得甚是尴尬,替政府尴尬。4?5亿国民中,竟出现不了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财政大臣!这种残缺,导致大清帝国竟然从自己人中找不到一位合格的海关总税务司。你说一开始没有吧,有情可原,可是后来的半个世纪中,竟然也一直找不到。1864年,赫德在给英国国务大臣的信中写道:“建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管理的高效而诚实的海关之日,就是我这个海关总司离任之时。”赫德当时肯定没有想到,缺人才的大清帝国就这么讹上他了,一当就是48年。当时,英国著名的远东社会与政治研究专家亨利?诺曼在他的《罗伯特?赫德与帝国海关》中曾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担忧赫德之后,谁能成为他的继承人。毋庸讳言,中国的大臣中曾有人希望海关由中国人来控制,但亨利断言,“如果真的这样的话,对整个世界商业来说都会是一场灾难”,他说,“不管在国内人们怎么看待我说的话,至少在整个东方,当我说,如果不把这个职位当作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在中国3?5亿的臣民中没有一个可信赖的人能够胜任时,是没有人会站起来反对我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