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上都城垣周长8公里余,城内有官署约60所,手工艺管理机构和厂局120余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坐落在城池中部偏北的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宫城内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设有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元人周伯琦的《上京途中纪事》一诗赞曰:“行宫临白海,金碧出微茫”。
城中常住人口11万,而经商的流动人口则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胡助《纯白斋类稿》称之“都城百万户,丧车早暄阗”。
也许惠宗还幻想着到上都城里继续自己的梦幻生活,江山虽然残破,只要有个安乐窝,就还可以逃避下去。
但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失所望。
早在11年前的1357年,已经建号“宋”的红巾军丞相刘福通以“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为口号指挥三路大军北伐,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率领,从山东曹州出发迂回包围大都,连下辽州、大同,最后攻克了上都。农民军在城中大肆焚掠,宫城几成灰烬,人口流失殆尽。
自那而后,因为战乱不断,上都城从未被修整过,留给惠宗的,仍是一片断壁颓垣。
习惯麻木的人只有在残酷的现实前才会明白自己的错。几乎成为废墟的上都与繁华无匹的大都,如此强烈的对比终于让惠宗清醒了过来。他似乎一下子爆发了登基之初澄清天下的雄心,也一下子找回了祖先的血性。
一道道谕旨如雪片一样从上都简陋的宫殿中发出,发给那些虽然有私心,但还算忠心的将军们,要他们立即组织兵力反攻,夺回大都。
扩廓帖木儿最早接到谕旨,一向以大元忠臣自居的他立即率兵出雁门关,由保安州经居庸关进攻大都。
徐达自知大都有大将孙兴祖镇守,不至有失。于是,围魏救赵,趁扩廓帖木儿出兵大都之机,率军突袭太原。扩廓帖木儿至保安州时闻讯,马上还兵救援。没想到在欲与明军决战之时,部下却暗投明军作内应。明军夜袭扩廓帖木儿军营,扩廓帖木儿大败,仅率十八骑北走大同,以后转战于山西、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第一次反攻失败,大都没有夺回,山西反而又丢了。
1369年5月,惠宗又派丞相也速率万余骑兵出山西营于白河。通州明军守备力量薄弱,但明将宣宁侯曹良臣虚张声势,也速不明真情撤军。
北元军没能前进,明军却立即北上。6月,常遇春、李文忠率9万大军直逼上都,大败江文清于锦川,击溃阿速于会宁,又克大兴州,上都屏障尽失。惠宗无奈,迁往达里泊(达赉湖)。不久,上都被明军攻破,亲王、大臣以下一万余人被俘,损失军马牛羊数万。
这时候的惠宗,竟然愈挫愈奋。8月刚在达里泊安顿下来便又发出旨意,命令脱列伯、孔兴以重兵攻大同,打开收复大都之路。
元军在马邑(今山西马邑)与明将李文忠部恶战,胶着之时,明援军到达,元军大败,脱列伯被俘。包围大同城的孔兴闻讯,撤兵绥德。
三次收复大都的努力都归于失败,而明朝却相继占领山西、陕西,扩阔帖木儿居无定所,李思齐兵败降明,长城以南的国土几乎尽数沦丧。随着明军压力日增,惠宗无奈之下再次迁都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
到了应昌,下一步应该去哪里呢?在明军不断的打击下,也许不久还要迁都。
但惠宗倒不用再烦恼了。迁到应昌的当年,1370年,惠宗在应昌病逝。人们常说,年轻时吃苦不算苦,老来得享清福便是福气。而惠宗在少年时身陷囹圄,到了晚年又颠沛流离,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算苦命到家。这一回,他终于彻底地顺天命而去了。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是为昭宗,汗号“必力克图汗”。其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深谙汉学,即位之后建年号“宣光”,取意于杜甫《北征诗》“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①,意图光复元朝,如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实现中兴。
可这雄心勃勃的年号没有马上迎来好的局面。昭宗刚刚继位,明太祖朱元璋便兵分两路进攻应昌及游击于陕甘宁一带扩廓帖木儿。西路军由大将徐达率领,自潼关出西安,进兵定西;东路军由李文忠率领,由北平(明朝已把元大都改称北平)经万全,过野狐岭,直趋应昌。
在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县以北),扩廓帖木儿被徐达击败,所部损失8万余人,仅与少数军士渡黄河北走蒙古故都和林。几乎同时,明东路军攻陷应昌,俘虏昭宗之子买的礼巴剌及后妃、宫人、诸王家属等,昭宗也北走和林。
昭宗和扩廓帖木儿这对君臣在惠宗朝时因位争权而成为政敌,如今都落魄逃难,反而尽释前嫌。昭宗任命扩廓帖木儿为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成为自己首席助手。
扩廓帖木儿对元室极为忠贞。当年朱元璋北伐时,曾遣使招降,并祭祀其父,册封其女为秦王妃。而当时的扩廓帖木儿正在被惠宗下令剿灭,若以良禽择木的道理来说,扩廓帖木儿本没有理由拒绝,但他仍斩杀使节,不予回应,被朱元璋赞为“天下奇男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