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迪汗继承了祖父的勇气和果断,却也继承了祖父不尽人意的身体,此时的他已经身染重病。为了安抚俺答汗,他不得不打破常规,再次赐予其“土谢图汗”封号,这已经几乎与蒙古大汗的汗号相似。
1547年,44岁的“阿剌克汗”博迪去世,竟然与祖父的年寿一样。他的长子达赉逊继位,号“库腾汗”。
达赉逊汗知道自己无法与俺答叔叔较量,而汗廷所在地又离俺答太近,于是下定决心,率领汗廷及左翼诸万户东迁,到辽东一带驻牧,离开这个危险越远越好。
作为臣下,俺答汗亲自送别大汗车驾,并给予很多礼物。而作为叔叔,他迅速将侄子原来的地盘妥善保管——全部收归囊中。
达延汗留下的江山,已经有大半成为了俺答汗的领地,他向着大汗之位又跨进一步。
1558年,“库腾汗”达赉逊病逝,其子图门即位,号“札萨克图汗”。年轻的大汗一登基便开始了加强汗权的种种举措,并对辽东一带的女真、达斡尔、鄂温克等部族进行征服,扩大汗廷实力。
但对于俺答汗来说,这个年仅20岁的侄孙要想对自己构成威胁还差得远。他没有理睬图门汗要求他到汗廷“述职”的旨意,而是再次西征青海,清缴撒里畏兀儿的残部。
这次出兵没有什么难度,很快便达到目的返回,但在回军途中,俺答汗遭遇了一支土伯特的商队,因为互不了解,发生冲突,商队全被俺答汗的部下俘虏。
这本是一个极为细小的事件,甚至都不值得在史书上记下一笔。对于每天都在面对战争的蒙古人来说,这么一次战斗算得了什么?
但在商队中有1000名喇嘛。这些饱读经书的佛徒见到了俺答汗,他们向他表达了佛祖的祝福,让他知道他面前的这些俘虏不是可以成为他的奴隶的,因为他们已经侍奉了伟大的神明。
这是14世纪中叶以后,蒙古人第一次接触到藏传佛教的僧侣。也许是佛徒们的话让俺答汗感到震撼并随之平静,也许是对于祖先曾经甚为推崇的宗教的尊重。俺答汗释放了这些喇嘛。
这个时候的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后会与藏传佛教发生多么大的关系。甚至改变了蒙古人的历史。
一年后,俺答汗率领右翼各部首领和部众数万人再次进入青海,这一次,他停留了两年之久。
在这两年中,他招降了卫拉特人的中明安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沙汗建立联系,互派使节,稳固了自己的西部根据地。而最大的收获,则是娶到了卫拉特的奇喇古特部首领的女儿做自己的侧妃,这个女人便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钟金夫人,汉文史籍中称为“三娘子”。
1560年秋末,俺答汗起程回返。抱得美人归之余,他把自己的儿子丙兔台吉留驻于青海,占据了原罕东左卫的驻牧地。行至大、小松山时,阿勒坦汗让鄂尔多斯万户的爱达必斯达延诺延、贝玛图台吉和鄂克拉罕伊勒登诺延率部留驻这处咽喉要地,保证自己往返青海的道路畅通。
这一年,俺答汗已经52岁,他的势力已经压过了所有蒙古贵族,即使是札萨克图汗也要逊他三分。但他还是不能成为全蒙古的可汗。他不能如父亲那样贸然行事,他知道自己不能应付所有人的反对。他还需要支持,重要的支持。
这个支持到底是什么?应该来自何方?俺答汗还很迷惘。
四、建国
为什么游牧民族一旦统一便会向外侵略?
人们有很多解释,从情绪出发的,会说因为其生性好战、野蛮、残忍、喜好掠夺;从经济出发的,说游牧经济落后,抗拒天灾能力低,不得不靠掠夺农业民族来补充自己。
当人类还处于丛林法则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不想着扩张和侵略,因为你不去征服别人,便会被别人所征服。
一个个草原帝国的崛起,更是因为他们实在弱小——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便不得不寻求统一,但统一之后,他们又没有足以维持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农业文明需要大规模人力的投入,而游牧经济只要维持几百人的畜牧群体便足以自立。
那么,上百万人的游牧帝国如何维持统一?他们必须有一个不得不团结在一起的理由。
这个理由便是战争,不断地发动战争。匈奴、突厥等等莫不如此,汉匈争霸,唐突竞雄,演出一幕幕历史大剧。蒙古更是在成吉思汗的打造下成为最纯粹的战争群体,只不过,他的运气太好,竟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他长时间拉锯,从而迎来了游牧帝国的黄金时代。
达延汗统一蒙古本部,仍以“大元”为国号。但他已经不再是以大元皇帝后裔的身分来寻求“复辟”,而是如祖先成吉思汗一样,回到了蒙古崛起时的起点。
但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他已经没有了祖先时的运气。他在生前频繁的发动与明朝的战争,所能得到的,也不过是以攻为守,保存国家生存而已。
到博迪汗时期,对明朝的进攻到了“无岁不入寇”①的地步,一步步蚕食明朝边境领土,河套地区(黄河“几”字突出部及其周边流域)、丰州川地区(今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先后被纳入版图。但这些水草丰美、可耕可牧的宝地最后全都成为了右翼三万户的领地,之后,又全成为俺答汗的领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