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师经由福建向浙江前进,进展亦较迟缓,这使蒋氏的声望为之减色。
武汉的革命英雄们在讥笑这位不可一世的总司令,唐生智曾以讥笑的口吻表示:总司令
亲率着这许多大军,竟会败于南昌城下,真是怪事!第四军有些将领们更觉得没有他们铁军
出马,就不济事!有些人以隔岸观火的态度,等待着看蒋氏闹笑话。少数人则以南昌久攻未
下,为之焦急。蒋氏本人也表现得有点一筹莫展,他的顾问加仑将军却奔走前线各地,联络
57/185
----------------------- Page 209-----------------------
《我的回忆》第二册
各军,以期彼此行动一致。
十月中旬,加仑将军为江西战事来到武汉求援。他向我痛陈江西前线的实况;指出症结
所在是各军行动不能一致。他警告万一孙传芳获胜,湖南广东都要受到威胁,整个北伐甚至
要因此垮台了。我支持他的这种看法,予以有力的协助。我觉得现在还不是由于内部矛盾与
蒋分清径渭的时候;如果江西前线受到挫败,是真会影响北伐大局的。当年太平天国的革命,
也因内部的勾心斗角而致失败,可为殷鉴。
由于素著声望的加仑将军在武汉的疏解,获得了各方的诚意协助。第四军开往南浔线的
侧面,协同原在那里的李宗仁部进行主攻。唐生智的一部也东下应援,武汉是在动员人力物
力来支援江西的战争。加仑兴高采烈的驰回前线,要求各军务必要严格的一致行动。当时武
汉方面传说,江西战局的实际指挥,不是甚么总司令,而是客卿的加仑将军。果然,十一月
二日李宗仁等部在南浔线击溃了孙传芳的主力,四日占领九江,七日占领南昌,孙传芳才遭
受了第一回合的重大打击。
由于蒋氏的受困于南昌城下,便诱发了反对他的浪潮。十月间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中央
委员和各省市党部代表的联席会议③,显然是左派势力的抬头。他们造成直接反对张静江的
昏庸老朽和迎汪回国复职的空气,间接就是打击蒋介石。蒋氏占领南昌九江之后,也就开始
了他的反击。后来他坚持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暂驻南昌,也就是当时的内部矛盾之故。
中共的工作随着北伐军事的胜利而急剧发展起来。中共湖北区委会一向长期处于地下活
动状态,一切工作都惟谨惟慎,无法施展。如今一朝获得公开活动的机会,便因积习以及人
手不足,显得手忙脚乱。幸各地的得力党员,陆续荟集到武汉来。如工运方面,有李立三、
刘少奇,是中共中央继我之后派来的人员。军事工作方面则多是广州随军来的,如在总政治
部任重要工作的有李和林、章柏钧、朱代杰等,实际指挥军队的有叶挺以下的军人同志们,
以及后来任武汉军官分校主任政治教官的恽代英等。不久,毛泽东也由湖南来到武汉,筹办
另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其他众多的工作,则多系就地取材。总之,湖北区委会当时正忙着
充实它的组织,扩大党员数量,训练党员提高工作能力等等。
等到武昌克服以后,中共湖北区委会的阵容极一时之盛。彭泽湘虽担任第八军政治部的
工作,仍兼着湖北区委的书记;陈潭秋主管组织部;林育南主管宣传部;董必武、钱介盘、
刘伯垂等任国民党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立三、刘少奇、项英、许白昊任工运委员;陆沉、陈
荫林、刘子谷等任农运委员;蔡畅、黄木兰等任妇运委员;李求实、李书渠等任共产青年团
委员并负责学生运动工作;我则以中共中央代表资格,经常参加湖北区委会议并兼管军事工
作。
不用说,中共湖北区委会在武汉是中共一切活动的中枢。它每星期开会两次,一次讨论
政策,一次讨论日常工作。出席人数往往是二十人左右,议案是十分纷繁的;尤以临时动议
的紧急案件为最多。这就使任书记的彭泽湘有点应付不下了。他虽是一个能干的青年,但究
竟太忙,经验也嫌不足。书记在会议上,特别要依据各项问题的缓急轻重,临时能调整一个
秩序出来;有些重要问题还要预拟出解决的方案,提出讨论通过,才能把握时机。这些事往
往非彭泽湘所能胜任愉快,常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我这个中央代表有时就弄得不得不起而代
庖;甚至遇着我因事没有参加会议时,会议就不能获致圆满结果。
湖北区委会领导不够健全的现状,曾引起一些区委委员的不满;资深望重而又以正直著
称的陈潭秋就曾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他不满陈独秀派些经验不足的留学生来任象湖北区委书
记这样繁重的职务,认为这是不信任老干部的表示。他要直接要求中共中央改派我为湖北区
委书记。我虽告以我正在要求中共中央搬到武汉来,自然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现在在人事上
似乎不必多此一举。但陈潭秋仍径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他的建议,而被中央接纳了。因此,我
58/185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