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充起来的。鄂尔泰主编的《八旗通志》《穆理玛传》记载茅麓山战役时,
说“来亨子率四千余贼筑城垛,排列枪炮挨牌拒敌”①。李来亨有儿子能领兵
作战,没有见到其他史籍记载。虽然我们对李来亨的生年和早期情况都不清
楚,甚至连他的儿子的名字也难以查考,李自成祖孙四代在明清之际为反抗
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不已。李来亨父子
牺牲后,部下士卒除少数投降外,都在混战中壮烈捐躯。清朝将领惟恐有明
军将士潜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穷凶极恶地实行斩草除根,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扫穴无遗类”②。至此,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
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
武装抗清运动结束了。
清政府为摧毁茅麓山这一弹丸之地,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投入的
兵力多达十万以上,据李国英的描述,四川清军和驻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
西面,湖广清军由东面,陕西清军由北面,把茅麓山区一百五十余里的地方
团团围住,清军主帅靖西将军穆里玛,定西将军图海驻于茅麓山南面的黄龙
山督战,相持在半年以上。附近各省为运送军粮、物资、服其他劳役而征发
的民夫更是不计其数,使百姓们承受了难以忍受的负担。王夫之记载:“而
□(虏)兵督挽运,丁夫死者积崖谷,益峻法驱里民,三千里外诸军负挽,
披蓑笠,缘绝..峭壁蚁行,延绵弥望不绝。”①李国英之子李雯也写道:“先
是楚运自西瀼、渣溪起旱(即由船运改为人挑肩负的旱运),用夫背运至茅
①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二十三。
② 王光谦《东华录》康熙七。
③ 李国英康熙四年五月初八日题本,见《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二十三。光绪十年《兴山县志》卷十
九《艺文》收雍正年间知县潘内召《茅麓山记》中说:“三年八月,贼食尽,从党争降。来亨计穷,自焚
死。”
① 《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理玛传》;同书卷二二○《古楞格传》、《倭和仁传》有类似记载。
②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二十。参见康熙八年《当阳县志》卷一《事纪》。
①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五《李来亨列传》
麓山。道里险远,往返不下半月,运既无多,夫多饥毙。”②康熙二年(1663)
湖南宁乡人陶汝鼐作《西山行》诗云:
西山旧将久不服,高据巉岩最深谷。绝缴孤悬楚蜀间,中原已一无秦鹿。何妨弃置
守其疆,以逸待劳俟穷蹙。一旦张皇大用兵,仰攻四面如缘木。转输骤檄百万人,风雨雷
霆驱比屋。正是萧莆寒食时,长沙一路从军哭。抛田应募五千余,顷刻民间空杼柚。大吏
轰轰小吏愁,奸胥更喜剜民肉。纷纷鬻子叹仳离,我亦沾襟遣童仆。此去死生那得知,更
番且喜还家速。仆夫垂泪向我言,人力如今贱如犊。西山上天下及泉,负挽步步石磨腹。
烈日炙顶渴欲僵,百钱买浆才一掬。摇足便堕万丈崖,死者还遭勾摄牍。泣谈未了催檄来,
增夫更饷巴东陆。巫山三峡又崎岖,魂魄初收岂堪复?吁嗟再遣诚万难,髓竭膏枯惨心目。
谓天盖高胡不闻,六月炎炎书此竹③。
康熙初年任浏阳知县的侯朴也在一首叙事诗中写道:
..加之西山役,繁重不可当。夫草数千万,长驱解荆襄。卖牛卖儿女,赔绝赔逃
荒。无计能活口,移徙走他& 。所以五十都,都都鲜全庄。于中逃最多,东乡与坊厢。伶
俜几孑遗,鹄面而羸尪。我闻父老语,泪下沾衣裳。愿言勤抚字,拯救此一方①。
这真可谓长歌当哭,道出了民间几多辛酸。在地方志里更留下了这方面
的许多记载,如湖北《安陆府志》记:“康熙二年,..民役西山,起运夫
于各州县,往来死伤甚众。”②《松滋县志》记“顾觅运夫”云:“锋镝余生,
闻征鼓则返走,见旌旗则魂消。一听派取粮石、人夫运米随征,男儿嚎于道,
妇子泣于室。视入山一路不啻刀山剑树矣。”“二十三里(这是指里甲的里)
携妻挚子担囊负耒逃匿数百里外者踵相接也。”“况当事者复迫于军情重务,
或差舍严催,或亲临督比,数十万呼庚呼癸之众,嗷嗷待哺,能为我凋残之
松民宽乎。”③《当阳县志》记载:“康熙元年壬寅,李来亨等盘踞竹、房、
兴、巴一带,凭险不下,奉旨三省会剿,秦军上庸,蜀军巫山,楚军当阳,
转输络绎往返,兵夫不下数百万。”④《枝江县志》载:“康熙元年壬寅冬,
王师征剿西山,民苦夫役”,“三年中枝民流离转徙日以百户计。”⑤连远在
湖北东隅的广济县,康熙二年“西山之役,济一岁索夫三千一百七十焉”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