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们没有不用正兵和奇兵的,他们使用的是奇还是正,使人奠能揣测,所
以正兵也能胜,奇兵也能胜。如果他们不把奇正分合变化融汇贯通,怎么能
达到奇正的妙用呢?这就道出了奇正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以,活用奇正
之法,是指挥员必须把握的高超谋略艺术。至于在运用奇正之术中有些什么
转化规律,这正是军事谋略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古人对奇正的辩证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正兵贵先,奇兵贵后。
或先或后,制敌者也。”①
“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
辅也。”②
大凡将领,仅会用 “正”而不会用“奇”的,只是能防御的守将;仅会
用 “奇”而不会用 “正”的,只是能进攻的斗将;只有“奇正”之法都会运
用的,才是辅佐国家的良将。
“夫奇兵者,正兵之变也;伏兵者,奇兵之别(分支)也。奇非正,则
无所恃;正非奇,则无以取胜。故不虞 (出敌意料)以击则谓之奇兵,匿形
而发则渭之伏兵,其实则一也。”③
“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
① 《百战奇法·奇战》
② 《孙子·势篇》
① 《尉缭子·勒卒令第十八》。
②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③ 《武经总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兵》。
于控御也。”①
(二)历代兵家重奇
《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意思是说,将帅统兵作战,受敌攻击而不败,皆因善于运用奇正的谋略。
“历观前志,连百分之师,两敌相向列阵以战,而不用奇者,未有不败
②
亡也。故兵不奇则不胜。” “制胜者,常在奇也。”
③
“奇正者,用兵之铃键(锁钥),制胜之枢机也。”
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
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④
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是历代兵家指导战争的重要军事谋略。毛泽东大
大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例如:他开创故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提出的“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
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在战略进攻时采取的两翼钳制,中间突破,三路大
军经略中原,以及诱敌深入,拣弱的打等等,从指导战争的艺术角度讲,都
是避实击虚,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出奇制胜是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谋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说过:我
们的战法,是公开的,但是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战法,则不告诉敌人。我们作
战一般是采用奇袭。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军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
在前后三次反 “围剿”斗争中,红军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接连打胜仗,在
斗争中不断壮大。在各次作战中,毛泽东的军事谋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其中出奇制胜,是他的一个绝招。
在 20 世纪30 年代的条件下,能统帅大军如此大胆地出奇兵,化险为夷,
真是当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 “围剿”失
败,红军主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实际上是进行战略大退却。在退却
中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摆脱了单纯的 “敌追我退”的被动局面。就当时的态
势而言,一味退却,是退不出去的,因为敌人兵多势强,并且采取了前堵后
追的部署。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断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奇制胜的战法,在
军事行动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牵着敌人的鼻子搞 “大游行”。从四渡赤
水到强渡金沙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
截,粉碎了蒋介石的战略计划,中央红军终于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把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这是20 世纪
世界战争史上的创举。游击战争中的 “出奇制胜”极其丰富多采,没有“奇”
就没有成功的游击战。当今世界上的军事理论界称毛泽东为 “游击战争”之
父。说毛泽东的 “神奇莫测”的战法使世界上的军事家们 “眼花镣乱”。
二、出奇制胜的运用
① 何良臣: 《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② 《武经总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奇兵》。
③ 《十一家注孙子·势篇》王皙注。
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出奇制胜的应用手段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就研究其规律性来说,是能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