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事谋略学_张震【完结】(11)

  期残留在学术研究之中,阻碍着军事学术的发展,当然也制约着军事谋略的

  飞跃。

  三是军事科学大综合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学科大综合

  的历史阶段。在5—16世纪,由于人们对各门学科资料没有整理研究,不能

  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常蹈之于某一学科之中。如最初一切科学

  包罗在哲学中。然而,当 16世纪其它科学冲破西方中世纪的黑暗,开始分门

  别类进行研究的时候,军事科学却出现了知识大综合现象。军事谋略学的理

  论原则在其发展中,受到这种知识综合的影响。特别是到了 18世纪中叶,在

  俄国服务的英国人亨利·劳合,在七年战争史的序言中,系统地论述了战略

  学的许多一般性原理的原则。在这之后,就象哲学最初包罗一切自然知识和

  社会知识一样,战略学最初也被认为是军事科学领域包罗一切知识的学问。

  大约在 19世纪之前,一直被看作是 “全部军事的综合、整体化,它的总结,

  ①

  它的哲学。” 军事谋略学自然也被综合到了战略学之中了,由于军事谋略学

  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条件,就不能不影响到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

  四、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军事谋略理论的飞跃

  在我国,军事谋略理论真正有新的突破,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研究战争有了新的方法之后,其代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容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著

  作中的军事谋略思想和理论,并具有显明的中国特点。

  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的诞生,使我国军事谋略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我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在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军

  事科学中的军事谋略思想精华,提出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军事谋略思想、理论、

  原则,揭示了许多斗智规律。比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人

  民战争”; “积极防御、“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

  十六字诀,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以一当十,战

  术上以十当一”; “兵民是胜利之本”,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利用矛盾,瓦解敌军;迫敌分兵,各个歼灭;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

  内线中的外线;十大军事原则等等。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不仅见诸于他的著

  作中,而且大量地见诸于尚未整理成书的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他一生指挥那

  么多重大战役,可以说每个战役都是大放异彩的军事谋略之花,令人赞叹不

  已。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军事智慧,它具有深刻的理

  论性,强烈的实践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① 列耶尔: 《战略学》第一卷第2 页。

  当然,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吸取了许多有军

  事谋略造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谋略思想。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

  刘伯承、贺龙、叶剑英、陈毅、聂荣臻、徐向前、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军事谋略思想和实践,在我军军事谋略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

  而在研究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时,切不可忽视对我军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谋略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理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十分重

  要的历史地位。从其形成特点来说,毛泽东不象历史上有些军事家那样,脱

  离战争的实践,从人类战争史料中概括出一般原则,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

  物辩证法,在指导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

  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是最精彩、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部分。它所揭示的军事谋略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原则,对我

  军的对敌斗争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在探讨军事谋略学时,

  应当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并以此为指什,汲取当代最新科学技

  术成果。

  第三章 军事谋略学的研究对象

  军事谋略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然而,它的对象

  是什么?它与其它学科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对建立军事谋略学这门学科都

  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军事领域敌我双方斗智规律的科学

  在确定研究对象之前,首先要解决军事谋略学是不是可以成为一门独立

  学科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来说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证

  明,在古代,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没有学科区分,把一切知识统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