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事谋略学_张震【完结】(57)

  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有攻和防、进与退、虚与实、奇与正、分与合。这里

  重点讲一下攻防、进退。

  (一)攻与防

  进攻和防御不仅是战争的基本运动形式,而且还是军事谋略的一对重要

  范畴。

  第一、它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斗智基本规律的必然反映。毛泽东指

  出: “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

  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

  ①

  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 《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②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清楚地说明,斗智必须既

  善攻又善防,这样才能达到既保存自己又消灭敌人的完全胜利。不论进攻还

  是防御都离不开施计用谋,所以 《孙子》独篇专论谋攻,《尉燎子》卷第二

  开篇专讲 “权攻”、“权守”即谋攻、谋守,把谋与攻守结合起来,交互运

  用。

  第二、攻与防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斗智形式。斗智是主观能力的竞赛,

  一切谋略实施之前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要通过攻

  与防这种客观形式或载体体现出来,自古以来,尽管斗智花样不断翻新,但

  总是展现在攻、防之中。可以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攻防,也没有离开攻防的

  谋略。同时,攻与防本身在斗智中又互为条件,互相渗透。攻、守相反相成,

  有时以守为虚,以攻为实,有时以攻为虚,以守为实等等,就是两者相互渗

  透的生动体现。

  第三、军事汁谋是攻防转化之机。当然,攻防转化是要有条件的,这里

  的条件,既有客观方面的条件,主要是依据敌我力量的消长、强弱变化;又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木第450 页。

  ② 《孙子·形篇》。

  有主观方面的条件,主要是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主观能动性当

  然离不开施计用谋。毛泽东在谈到当年红军由防转化为攻所具备的条件时,

  曾列举了6个方面:1、要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2、要具备有利的阵地;3、

  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4、发坝敌人薄弱部分;5、要使敌人沮丧;6、要让敌

  人发生过失。这6 条之中除前面两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施计用谋的范畴。

  毛泽东是善于运用攻防转化的斗智高手。最精彩的是他对积极防御 (攻

  势防御)的运用。他长期以来,把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并据此先

  后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谋略思想和原则。比如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十六字诀”;

  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年线中的外线;解放战争中

  的 “十大军事原则”;抗美援朝中的阵地反击,“零敲牛皮糖”的计谋等等,

  都是巧妙运用攻防斗智范畴指导战争胜利的艺术珍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这一宝贵思想,用于指导未来战争。

  (二)进与退

  进与退以机动为基本特征,同进攻和防御密切相关。进与退是军事谋略

  范畴中又一对重要范畴。

  “进”与“退”是对立的统一。《孙子·军争篇》说:“军争之难者,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于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

  之计也。”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孝之法也。”

  弱军战胜强军尤其需要懂得 “迂直之计”。毛泽东讲过许多为了走直路

  而走弯路的道理。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不能迅速地击破其

  进攻,有必要采取有计划的退却步骤。先退后进,以退为进,不怕打烂坛坛

  罐罐。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退的目的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保存军力,

  待机、寻机和创造战机以消灭敌人。

  巧施 “迂直之计”好处很多:

  第一、这是斗智斗谋,示形用诈,制造敌人错觉与不意的妙法。比如诱

  敌深入,退避三舍,利用有利地形,对敌广泛破袭,使敌人神经紧张,草木

  皆兵,进退两难;声东击西,忽聚忽散,造成敌人判断失误;拖住敌人,使

  敌沮丧,待时机成熟,围而歼之。

  《三国志》就有这样的典型战例:公元222 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要夺

  回失去的荆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师伐吴。这时,孙权命主将陆逊卒兵抗击

  刘备。陆逊根据刘备用兵特点,避其锋芒,采取了诱敌深入之计,后撤了六

  七百里,在夷陵 (今湖北宜昌地区)、猇亭(今湖北宜部境长江北岸)一带

  进行防御,两军相持七八个月。陆逊先迫使刘备拉长战线,分散兵力,远离

  后方,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然后反攻。这时众将不解,都说,反攻刘备进

  犯应在蜀军进攻初期,现在相持七八个月,其阵地都坚固了,再反攻就不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