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悉心研读了克劳塞维茨的 《战争论》,并专门写
了长篇的摘录和笔记,列宁尤其赞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本质论,认为这是唯
物辩证法研究战争问题的一大进步,并把克劳塞维茨的论述归结为 “战争=
‘以剑代笔’的政治”,他说:“一切战争都不过是各交战国及其统治阶级
在战前几年或十几年内所推行的那一种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同样,结
束任何战争的和约也只能是对本次战争结果所造成的力量的实际变化的统计
和记载”。
被西方军事学术界称为 “20 世纪克劳塞维茨”的利德尔·哈特 (1895—
1970年)在其 《战略论》中,进一步阐发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本质论,并进
而说明了军事与政治相配合的大战略思想。
他说: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克劳塞维茨关于战
争定义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整个战争时期,甚至在和平时期,战争都是这
一政治的继续。对于这个真理,永远不应忘记”,因而,考察战争问题,“既
要从政治开始,也要到政治结束”;他提出了 “军事目标”与“政治目的”
的关系问题,认为 “军事目标是由政治目的来决定的”。军事目标必须为政
治目的服务;另一方面,“政治不可以要求军事去完成它所办不到的事情”,
这是因为 “用流血方式解决危机消灭敌人军队”这个“战争长子”,并不是
绝对的、神圣不变的,暴力行为的作用 “并不是无限的”;他说:如果以为
战争这种推行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暴力行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而采取 “粗
暴地发泄本能”的态度,那末这样的人只能是个“武夫”,只配“作个军士”,
“而不能成为战略家和政治家”;他说,“战略家要善于超越战争”,要看
到战争以外的东西和战争结束后的和平,这是因为, “历史告诉我们,在军
事上取得了胜利,它本身不等于达到了政治目的”,甚有可能走向战争 “政
治目的”的反面,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他提出:战争既是交战双方 “物理上的对抗”,又是敌我之间“心理上
的对抗”,战争既有物理上的防线和坚壁,又有精神上的堤坝和战场;物理
上的消耗可以补充,精神上的溃败则无法补救;他认为拿破仑关于在战争中
“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这句名言“具有不朽的价值”。
他鲜明地提出: “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
术”,是 “使敌人在物理和心理上都丧失平衡的艺术”,因而, “战略家的
真正目的并非一定要寻找一场会战,而在于寻找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他
借用我国古代军事恩想家孙子的话说, “最完善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
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写到这里,不妨补充一点有关的史实。利德尔·哈特的 《战略论》(副
题为 “间接路线战略”)初版于1929年。他所以能在那时提出 “间接路线战
略”这一概念,并用这一概念闸述他的大战略思想,同他接触到我国的 《孙
子》这部书有密切关系。1927年,他头一次读到 《孙子》的英译本。他读后,
简直是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对中国兵学泰斗孙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正是
在 《孙子》的影响和启发下,在写作《战略论》时,专门辟出一篇,题为《军
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他在 《战略论》出版时,特意从《孙子》十三篇
中摘取十三段语录作为其全书的篇首;他在这部书的序言中还特别说明,他
书中的许多观念 “并不是什么新的思想,而是古已有之”。由此可见,这位
西方战略学家对东方兵学先哲推崇之诚、敬佩之深。只要我们把这两部在时
间上相距二千多年的军事著作结合起来研读,就不难发现,利德尔·哈特的
“间接”、“直接”战略之分,实际上是对孙武的 “奇正之变”的继承和发
挥,是孙武的战略策略思想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我们在这里引述两位西方军事家的著作和革命导师列宁的科学论断,旨
在说明,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索战争这个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
表现形态,认识和了解其本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近代、现代中外
军事家谋划战争胜利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如果用 “宿命论”或“天命论”的观点,即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
由人”的观点来看待战争,把战争的发生和结束、战争的胜败和得失、战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