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觉得自己理论知识不够,颇有点“自卑感”。从童年起,他认识社会,
体会人事,都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来的。他的志向、思想、感情也大都
不是从书本中来的。也许由于这些原故,他似乎很不习惯,更不善于为自
己辩护。这可举长征时的会理会议为证。由于林彪想要改变军事领导的一
封信,会议对彭总发生了误会。彭总并不知道写信之事。虽然“当时听了
也有些难过”,“我就没有申明……采取了事久自然明的态度”。庐山会议又
重提此事。因此,《自述》总结了这种不爱申辩的教训:“在这24年中,主
席大概讲过4 次,我没有去向主席申明此事,也没有同其他任何同志谈过
此事。从现在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应当谈清楚的好,以免积累算总账;
同时也可避免挑拨者利用。……像会理会议,我没有主动向主席说清楚,
是我不对。”这是一个多么纯朴、多么过分自洁的人啊!
直到庐山会议,尽管种种诬蔑、斥责、非难铺天盖地而来,彭总仍然是
照顾大局,不愿多作申辩。其实,大跃进时的种种问题,他早有察觉,部
队中反映的有关材料,都及时给毛泽东送去。1958 年12 月,武昌会议公布
粮产7500 亿斤,他有所怀疑。随后到湖南视察,到了自己的家乡,情况更
加清楚。他担心群众饿肚子,立即给中央打电报,认为不能征购1200 亿斤,
只能900 亿斤。会议初期,在小组七次发言,想找毛泽东面谈未果,才亲
自口述笔改写了那封有名的信。通观彭总一生言行、性格和为人,不难了
解,这完全是一件自然而正常之事,何况信中还肯定了大跃进的“伟大成
绩”。《自述》最后这一段话,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在会议发展的过程中,
我采取了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态度,只要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就行,而对
自己的错误作了一些不合事实的夸大检讨。惟有所谓‘军事俱乐部’的问
题,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这个问题,在庐山会议期间,就有追
逼现象,特别以后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时期(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
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有一次:“逼得我当时气极了,我说:‘开除我的党籍,
拿我去枪毙了罢!你们哪一个是“军事俱乐部”的成员,就自己来报名罢!”’
“在庐山会议结束后,我就想把我在军队30年来的影响肃清、搞臭。”“我
只能毁灭自己,决不能损害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
同所谓“野心家”是诬蔑之词一样,所谓“伪君子”,主要是对彭老总
出名的生活俭朴、厌恶奢侈的一种故意颠倒黑白的诬蔑。彭总的童年和少
年,是在讨米、饿饭、砍柴、挖煤、当堤工这样苦难的生活中过来的。他
的一个弟弟是活活饿死的。大年初二,祖母要带着三个小孙子出去讨米,“我
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欺侮。祖母说,不去怎么办!昨天我要
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
花横飘,她,年过七十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我
三弟还不到四岁),拄着根子,一步一扭地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
那样难过”。写这些“交代材料”时,写到伤心的时候,我们威震寰宇的统
帅,常常写哭了,眼泪打湿了纸张。“他们走远了,我拿着柴刀上山去砍柴,
卖了十文钱,兑了一小包盐。砍柴时发现枯树兜上一大堆寒菌,捡回来煮
了一锅,我和父亲、伯祖父先吃了一些。祖母他们黄昏才回来,讨了一袋
饭,还有三升米。祖母把饭倒在菌汤内,叫伯祖、父亲和我吃。我不肯吃,
祖母哭了,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
起吧!”’“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在
我的生活中,这样的伤心遭遇,何止几百次!”
彭总一生不忘本,一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始终保持最朴素的阶级感
情,尤其严格要求自己,这同他童年的苦难生活分不开。“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
在庐山时,彭总说过,他一生不保留笔记与文字材料。可是他却为后代
保留了这样一本《自述》。彭总很喜欢《离骚》中的两句:“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与《自述》相距两千多年,内容与价值自
然不同;但两位作者的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志洁行廉,为后人之楷模,
可与日月争光,则是相同的。这本《自述》应当向每一个青年、每一个共
产党员推荐;这是一部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人的教科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