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之后,黄才又被起用,任一师政委。一上任就赶上前面谈到的打赣州。
1935 年9 月,长征的红军向陕北作最后的进军。指战员体力消耗很大,
伤病员很多,行军时掉队的人仍一路不断。保卫部门怀疑这些人情绪不振,
会投敌叛变,决定严办。当时黄已降职担任军事裁判所所长,对这些同志
实在不忍处理,有一位受过重伤的管理科长,只因过草地时丢掉几名伤兵,
也要交付审判。他就去找上面求情,却遭到了狠狠的训斥,撤掉了他所长
的职务。总结了这些沉痛的教训,抗日战争中他在新四军时,在华中局扩
大会上作报告,谈到审干和锄奸问题,提出了“宁可错放,不可错杀”的
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毛泽东和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华中新四军的战斗岁
月中,黄克诚的处境比过去内战时期大不相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
苏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他的严格的实事求是精神,遇事多从困难处着
眼的作风,在实践中自有新的发展;他的好提意见并坚持己见的性格,自
然也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也发生过同华中局领导意见相左之事。1940 年,
同国民党军韩德勤部的反“磨擦”战役,取得黄桥胜利之后,12 月的曹甸
之战,从政治到军事,黄都是不同意打的,尤其在水网地区攻坚作战,于
我十分不利。后来在打法上,根据历史上的作战经验,黄还作过具体建议,
未被采纳。曹甸战役终于没有打好,他却被认为右倾,撤了第五纵队司令
员职务,保留政治委员职务,司令员由陈毅兼。陈不能到任,实际上黄仍
是一身二任。1941 年夏,日军大“扫荡”,他又同华中局领导发生“保卫盐
城”之争,又被认为不服从指挥,开干部会对他进行批评。他不服,坚持
自己战前所提意见的正确,战役未达预期目的,不是他不服从指挥,而是
上级指挥不当。当时华中局和军部都在盐城,在日军‘扫荡”开始时,他
建议及早撤离,跳出敌包围圈,分散游击,伺机反击。盐城终于未能守住,
仓促撤退,造成损失。他联系上次打曹甸战役,认为两次都是上级处置有
误。由于争论相持不下,黄便电告中央,中央将电报转回华中局,仍争论
不已。虽然意见未变,黄感到这样下去,极不利于团结对敌大局,于是委
屈到底,服从组织决定,在华中局会议和干部会议上作了检讨,还向毛主
席发电作了自我批评。事后,他同陈毅交心,终于消除一些误会。1942 年
陈毅总结曹甸战役时,从政治到军事,都承认有不当之处。这以后,黄率
领的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频繁作战,不断胜利,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
地。日本投降之后,他认为这是我军进军东北的大好时机,不顾饶漱石的
阻挠,他以自己的名义,向中央发了一份一千几百字的长电,陈述对当时
形势的看法,如何在军事上经略华北、山东,收缩华中,调5 万最好10 万
主力出关争取东北。后来中央的方针和实践,证明了这份电报的起草者确
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c
我曾同黄老谈过我在延安被“抢救”,关了一年多监牢的情况。他就谈
到他当年是如何抵制这一运动的。1943 年四五月间,华中局奉中央令开展
“抢救运动”时,黄就建议,要接受打“AB 团”的教训,不要执行,以免
发生逼供信的错误。可是,华中局不能不执行。他没有办法,只好在自己
所属的第七旅,亲自去搞试点。有几个人硬逼时极不正常,抓起来一审讯,
就乱供一气,不着边际了。黄于是立即命令停止“抢救”,将被“抢救”的
人统统释放,做好善后工作;同时立即通知所属部队和管辖地区,一律不
开展“抢救”运动,从而在苏北和三师避免了这场灾难。他的(回忆录)
中,还谈到在华中局汇报审干和“抢救”运动情况时,他如何及时解救了
曾希圣(第七师政委、黄在衡阳第三师范的老同学)的被打成“特务”的
爱人,从而发现“人证”所在的谭震林第二师,每个团都“抢救”了百把
人。于是,饶漱石同意黄的建议,对被“抢救”的干部进行甄别平反。
1952 年春,得知即将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就以在大学学工科为由,
向省委坚决要求转业到工业系统。自己在宣传和新闻工作岗位十来年,深
感坐而论道,眼高手低的空疏之病,应当去做点实际工作了。可是,我是
本地人,省委以为我应留在湖南,黄老甚至认为我应向理论方面发展。后
来他自己也奉命调中央,最后省委才同意我的要求。到北京后,同黄老仍
保持来往,每年总要去看望他两三次,同他漫谈,获得教益。在水电总局
创业之初,为争取部队的转业干部,向他求过援。黄河规划酝酿三门峡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