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天活,身上冇(没有)出汗”,提出农民积极性问题。他不赞成办常年
食堂,办食堂浪费人力物力。说公社供给制,穷的时候不能搞,富的时候
也不能搞。还谈到1958 年韶山大吃偏饭,粮食也只增产14%。他的总的看
法是人心思定,需要冷静下来,总结经验教训。路过长沙时,我同周惠也
有过两次闲谈,觉得关于粮食安排,食堂问题,大炼钢铁等,湖南做得比
较好。有3 万小土炉没让点火。中央关于自留地和粮食分配到户的指示,
湖南提出不同意见,中央也接受了。印象深的是,他谈到广州开会,压粮
食高产指标,谭震林嫌湖南低了,被摘了白旗;他同谭为此有过几次争论。
上庐山之前,毛泽东一路视察了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对许多
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前后酝酿了18 个问题。去湖南时,王任
重同行,似乎也是有意让王接触湖南情况。当时湖北粮食与市场全面紧张,
想向湖南借粮。到湖南后,对毛泽东来说,这大概是当时印象较好的一个
省,颇为称赞,因而采纳了小舟对去年总结的三句话,作为庐山会议的基
调。周惠有基层工作经验,虽然有时思想也难免“左”(反右时欠了账,后
来作了检讨),但1958年粮食抓得很紧,对大炼钢铁等一套做法是怀疑的。
关于粮食估产,他同广东、湖北都发生过争论。他挖苦过陶铸:广东粮多,
你卖给湖南一两亿斤吧。因此,随后也通知周惠上山开会。我同周惠在延
安中央青委工作时即熟识,南下湖南时又碰到一起,在山上自然也是很谈
得来的。
神仙会阶段,我与二周同在中南组。我们脑子中都装了一堆问题,他们
装的农业方面的多,我装的工业方面的多,正好互相补充。小组会的各家
发言,自然也是我们闲谈的话题。他们认为农业的高指标是由上而下压下
去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根子还在毛泽东。因此,去年讲大话。吹
牛皮的一些人,一个时候很吃得开。小舟认为那些拆房并居、砸锅炼铁之
举,简直是反动的。周惠说,去年第一书记应当各打五十大板。我们都认
为在小组会上还难以畅所欲言。例如我惟一的一次短的发言,就有人将我
顶住;又听说田家英在西南组的发言,挨了批评。因此,觉得会议确实还
有压力。
由于都是老关系,我在上述的两处闲谈,自然择其印象深而观点一致的
互相沟通。小舟同乔木还有过单独的交谈。这种“危险的交心”,当时是无
“危险”之感的,而且颇感我们的看法居于上风。胡乔木与回家英在华东
组,其他几个组的情况大体相似,这时会议《简报》发得不多。彭德怀在
西北小组的发言,是后来听说的,当时并不知道。那时也没多打听别组讨
论的情况。北京来的工交各部委的人,都没参加过两次郑州会议,对综合
平衡等问题的看法意见相差不多。“钢铁元帅升帐”之后,一机部同冶金部
的矛盾最大,因为钢材品种特别是生铁质量不合格,一机部非常为难。上
海会议时,赵尔陆同我详谈过这方面的问题,这次听说他带了几箱不合格
的生铁上山,准备让会议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后来也并没有摆出来。
干部反应与社会舆论
7 月10 日以前,神仙会阶段,发的文件不多,大体是有关速度和比例
关系的资料(主要是国家计委编的),以及干部和党外人士对大跃进的看法。
(《内部参考》、《经济消息》、《零讯》等内部刊物所载)这些都同18 个问
题纠“左”有关。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到会议原来的目的。7 月23 日讲话之
后,毛泽东自己批发了一些反右文件,其中有《李云仲同志的意见书》及
《江西省中级党校学员对人民公社的各种看法》等,还有安徽省委书记张
恺帆“下令解散无为食堂”的事件。恰恰是这些材料如实反映了当年的真
实情况。由此可以说明,我们几个人的会内会外议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
础。干部和群众的许多议论,实际比我们谈得尖锐而深刻,也更全面。现
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议论。
1959 年5 月间,当讨论郑州会议、上海会议巩固公社方针时,江西党
校80 多个县委一级干部初步鸣放后,对1958 年大跃进有如下看法:
1.大跃进是吹起来的,是浮夸、谎报的结果;
2.大炼钢铁是劳民伤财,是得不偿失;
3.粮食、副食品供应的紧张,就是农副业没有大跃进的证明。对公社化
运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是“早产儿”,“群众不是自觉入社,是被风刮进来的”;
2.违反了客观必然性,“是根据上级指示人为的产物”;
3.没有高级社优越,“农民只说高级社好,没听说人民公社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