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家英写有关农村的几个问题。大家知道,谭震林和曾希圣是大跃进时
冲锋陷阵的带头人,谭主管农业,曾是安徽一把手,但他俩不是主要起草
人。从人员组成情况来看,毛泽东无疑希望这个文件是一个继续纠“左”
的文件。因为我们这几个人这次不只是当做所谓“秀才”看待,而是被认
为对大跃进确有不少中肯的意见;尤其周小舟在内,说明湖南的工作被赞
赏,采纳了那三句话作为会议的基调,现在进一步让湖南的做法在文件中
起作用。
7 月16 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将原来按地区分的6 个小组,将人员
打乱,重新编组,组长不动。第一组组长林铁,副组长宋任穷、江华;第
二组组长柯庆施,副组长廖鲁言、甘泗淇;第三组组长陶铸,副组长谢富
治。谭政;第四组组长李井泉,副组长王任重、肖华;第五组组长张德生,
副组长舒同、黄火青;第六组组长欧阳钦,副组长江渭清、张国华。从17
日起,按新编小组开会,继续讨论形势和任务等问题。这时彭德怀的信也
已印发出来,讨论中对《议定记录》谈的意见就逐渐少起来,对彭德怀信
的意见就逐渐多起来。
大家对《议定记录》的意见,多集中于“关于形势和任务”部分,一般
认为对大跃进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和丰富的经验表达得不够充分有力,因而
对大跃进中所产生的一些缺点和问题及今后前途,也写得不顺畅。或者认
为对成绩讲得不够,会对当前形势有不利影响。或者说,成绩写得很抽象,
缺点写得很具体,这样传下去要泄气的,今年计划就会完不成。“关于形势
和任务”中写到的缺点只有三条,即比例失调,共产风,命令主义和浮夸
风。关于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提到“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时,后面括弧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1958 年以前我国建设经验和苏联建
设经验没有认真总结和研究。”这句话受攻击最厉害,有的人甚至说:看到
这句话我就读不下去了。曾希圣是起草小组成员,对这一段写法也是不满
意的,他在19 日第三组的发言中,以安徽小高炉炼铁为例,证明大办钢铁
的正确,说安徽小高炉1 吨铁的成本比武钢的便宜90 多元,质量规格也可
以用于建水库。武钢要8 年才能做到年产380 万吨,安徽今年就可出铁140
万吨,所以最大好处是争取了时间。他认为安徽最大缺点是刮了共产风。
下面干部对于缺点的看法,“好比玻璃上滴了一点墨水,一擦就掉了”。“至
于去年工农业比例失调,我不承认。工业、农业不都是增产很多吗?工业
内部的比例是有些失调,但是我的看法很乐观,不经过这样的大演习,我
们受不到这样的教育。”
面对这些对《议定记录》的非难,我们几个主要起草人被逼得讲话,要
起而维护。胡乔木在第二组,7 月19 日他作了较长的发言。《会议简报》中
有摘要记载:
“完全同意把成绩说够。《记录》(草稿)中没有把成绩说够,主要是受
到字数限制,力求简要,以致只讲了原则,决不是起草的同志在看法上有
什么分歧。相信绝大多数同志对于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准备把成绩
部分展开,篇幅适当扩大。缺点部分也决定根据各组同志所提意见改写。
主席为会议出的那些题目,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使‘热锅上的蚂蚁’变
成‘冷锅上的蚂蚁’。当然,如果对于大跃进的成绩还有怀疑,那是不可能
把经验正确地总结起来的,所以就要统一认识,在这个前提下把经验总结
起来。总结经验的任务,是与肯定成绩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会议已经开
了18 天,但是看来真正客观地、系统地、冷静地研究经验的空气,还不是
很浓厚。会议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希望研究经验的空气能有所增加,特别
是研究那些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的问题。《记录》(草稿)中关于缺点的原
因,说到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时,括弧中有一句话说,‘对于1958
年以前我国建设经验和苏联建设经验没有认真总结和研究’,这样说是错误
的,应该改正。(按以下接着说的,其实是说明,这样说并不错误)原来的
意思是说,许多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过去的经验研究不够,已经总结过
的在实践中也坚持不够。这个意思,是毛主席在上海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来
的,现在在《记录》中指出这个事实,恐怕还有需要。例如,主席在八届
二中全会小组长会上所总结的1956年的经验,许多毛病仍然在去年重犯了。
值得我们回想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析起来,我们是又有了一些经验,而
又没有经验,这就是矛盾所在。大跃进当然史无前例,但是社会主义又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