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功不必自我成’一语为证。朔风冰肌,伏维珍重。
黄兴刚着手筹组临时政府,便遭到黎元洪的反对。黎元洪致电各省都
督:“忽据来电称沪上有14 省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元洪为副元帅之说,
情节甚为支离,如确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以免淆乱耳目。”那些被黎
元洪邀去武昌的各省代表,亦不满,认为此举事先瞒着他们,不令闻之,是
荒谬行为,表示不予承认。
在上海的浙江代表章太炎也反对举黄兴为大元帅。他在会上发言说:
“克强功虽高,已受黎督委任为汉阳总司令,不得以部将先主帅;且前已推
武昌为中央,焉得背之。”除章太炎外,浙江司令朱瑞亦强烈反对黄兴为大
元帅,说黄兴在武汉打了败仗。尽管同盟会陈其美、宋教仁等力主黄兴为大
元帅,坚持同盟会的领导权,但黄兴崭露头角,其声望尚未居于统率全党的
地位,尚未成为核心人物,还不能指望,由他来制御那些附和于革命党的旧
官吏和地方缙绅。那立宪派人,也想猎取临时政府的权力,因而各持己见、
互不协调的现象,屡见不鲜。
1911 年12 月13 日,独立各省代表先后由上海、武汉齐集南京,开会
选举议长,先后在日本、德国留学回国的浙江代表、34 岁的汤尔和被选为
议长;先后在日本、美国留学,获法学博士的同盟会会员、30 岁的王宠惠
被选为副议长。并议决在16 日选举临时大总统。
但是,情况有了变化。15 日,胡瑛、王正廷来电:“务乞稍缓。俟唐、
伍会商后再举,必得美满结果。此事关系极重,乞诸公极力维持。”代表会
议便承认上海选出的大元帅与副元帅,并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增加一
条:”大总统未举定以前,其职权由大元帅任之。“但是,黄兴因受到黎元洪
和少数人的反对,坚不就职,并于12 月17 日通电力辞暂定大元帅,建议推
黎元洪为暂定大元帅。
黄兴看起来很谦虚,把政权拱手让给旧官吏黎元洪,他根本不知道,
政权问题对革命党人是多么得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相让,否则,就象
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有叫花子才是最谦逊的。”代表会议接到黄兴的来电
后,在当天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驻武昌,黄兴为副元帅并代行大元帅职权,
组织临时政府。但黄兴仍坚不就职,而代表会议的正副议长汤尔和、王宠惠,
分别因病和议和而前往上海。代表会议另举景耀月为代理议长,并备公函,
请黄兴速来南京,组织临时政府。
黎元洪终于争得了全国政权的中心位置,黄正、黎副的局面颠倒过来,
便通电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职权。江浙联军代表李燮和去沪欢迎
黄兴,赴南京组织政府。
黄兴这时已获悉孙中山归国即将抵沪的消息,就延缓赴南京,等待迎
接孙中山的归来。
孙中山正在美国募捐,他在丹佛城的一家报摊上,无意中买一份刊有
革命党人占领武昌消息的报纸。但他没有立即起程回国,而是先从外交方面
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他担心中国革命因帝国主义的干涉而遭受象
太平天国那样的失败。
孙中山首先争取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支持。10 月中旬,他参加了芝
加哥同盟会举行的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之后,在同盟会会员朱卓文的陪同
下,乘车前往华盛顿,写信给美国国务卿诺克斯,请求秘密会晤,希望得到
美国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物质援助,或者是坚持中立。诺克斯没有接见他。
于是,他到纽约,秘密会见了日本驻纽约总领事小野幸吉的代表鹤冈永太郎,
表示愿以公开身份访问日本,后得到回答说,如果他肯改名,登陆或停留都
可以。日本政府实际上拒绝了孙中山公开访日的要求。孙中山再一次表示:
如果日本政府能同意他不更改姓名而登陆,对中国革命示以同情的态度,他
就改变原定经欧洲、印度洋返国的计划,而经日本回国,这样既可鼓舞革命
军的士气,又可消除外界认为日本政府暗中庇护北京政府的疑虑,对双方都
有利。日本政府对孙中山的这些话没有反应。
美国一些报纸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采取敌视态度。《纽约时报》连
续发表社论说:“孙中山的募捐工作不会成功”;“只有袁世凯是唯一能将和
平与秩序给予中国的人。”孙中山没有失去信心,他在纽约致伦敦的美国友
人咸马里的电报说:“黎元洪突然成功,可能助长其野心,但他缺乏将才,
无法持久。各地组织情况甚好,都希望我加以领导。如得财力支持,我绝对
能控制局势。”两天后,孙中山由纽约抵达伦敦。他在同英国记者谈话时说:
“倘国人召彼前往组织中央政府,以总理一席属之,彼必乐为效力。”孙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